文章

【精神食糧】活到老,旅到老-在世界的角落找到你們

【作者】 鄺介文
文_鄺介文/旅讀中國 圖_海鵬影業、傳影互動、采昌國際多媒體、好好電影工作室
2018.07.24

電影由法國發明,法國也確實主宰電影定義至今。莫說甫落幕的坎城影展,八十八歲的尚盧高達再次顛覆眾人想像,大量拼貼圖樣與聲音的新作《The Image Book》(影像之書,直譯),幾無起伏,宛如美術館裡的視覺創作,是電影,或不是電影,似乎惟有作者說了算數。高達多年戰友安妮華達,憑藉作品《最酷的旅伴》榮登奧斯卡史上最年長入圍者,電影紀錄她與街頭藝術家JR一邊旅行一邊創作的過程,乃至「萌生拍片念頭的當下」也一併剪輯進去,比起紀錄片還要紀錄,一路後設,像電影,也不像電影,戲裡戲外在在饒富興味。

 

因為,他的創作並不止於拍照、列印、張貼,還得加上觀眾參與。與其說是街頭藝術,更像是行為藝術。JR捕捉那些欣賞相片的人群,華達則捕捉「JR捕捉那些欣賞相片的人群」,層層遞進,讓電影的層次變得極其複雜,宛如卞之琳的那闕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觀看於是成為這部電影最重要的關鍵字。JR拍攝人物肖像,呈現的是JR的角度;路人欣賞街頭藝術,取決的是路人的立場;華達紀錄創作過程,憑藉的是華達的視野。諷刺(或說有趣)的是,片中反覆出現華達眼疾復發,以及JR死守墨鏡的鏡頭。二者皆以凝視人物為業,一個高齡九十,因為黃斑病變必須定期打針;一個不知是因為害羞、因為耍酷、為了保持距離、為了隔絕世界,堅持不肯摘下墨鏡。前者想看而看不見,後者「只有我看人,沒有人看我」,無眼與無臉的衝突交織,也讓這部關於觀看的電影,因為最終摘下墨鏡的一瞬顯得飽滿豐盈。

 

然而撇開形式,《最酷的旅伴》係一再溫暖、再真摯、再純淨也沒有的作品,談的不過是「為愛啟程」的主題,電影原名與兩岸譯名同樣耐人尋味。英文片名《Faces Places》巧妙利用疊韻單字,平鋪實述二人前往世界各地捕捉人物臉孔的情節,大陸直譯為《臉龐.村莊》;臺灣片名《最酷的旅伴》則緊扣活到老遊到老的支線,加深了戲劇性,符合臺灣紀錄電影一貫調性。

 

 ↶↶↶加入旅讀LINE@好友,送旅讀中國經典期刊到你家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8年7月【乾一杯!臺港陸精釀啤酒】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