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跟我走】深水不再,深情依然:深水埗的進行式與進行事

【作者】
文_鄺介文/旅讀中國 圖_鄺介文、麥翔雲、任中豪/旅讀中國 感謝_香港旅遊發展局
2018.06.07

作為離島出身的屋邨男孩,縱使香港面積不過爾爾,隔山隔海之下,燈紅酒綠的港島與衣香鬢影的半島,總也不如新界傳統老城那些菜販吆喝聲來得體己入心。自太子越過界限街進入深水埗,再不復見那些音譯繞口的街名,什麼鴨巴甸道、郝德傑道、記利佐治街,在這裡一下子變成大南街、桂林街、福華街。深水埗曾經是香港的迪化街、後來是香港的秋葉原,如今它不再是香港的某某,而是深水埗本身。

 

深水埗是緊鄰著界限街的濱海社區,亦即新界九龍、華人洋人接壤地帶。位置與地勢雙重優勢,使它早在十九世紀末葉即成了貨物集散、商貿流通之地,定位宛如臺北艋舺,甚至成為當時人口密度最高的社區。香港百餘年發展以來,城市重心數度位移,深水埗儘管轉型不及,一度與劏房、籠屋、貧窮、新移民等等字眼畫上等號。然而一如艋舺,人親土親,少壯一代如今陸續回鍋,一點一滴改革著市街景色,傳統沉澱下來成了底子,潮流飛升上來成了引子,無論食衣住行,放眼香港,深水埗終究有其無可替代的樣子。

 

食:並非夜市,宛如夜市

 

倘若問起港島人為了什麼「跋山涉水」前進深水埗,十有八九都是為了吃。

 

不過一街之隔,劉森記麵家與文記車仔麵同時闖入米其林推薦名單,蔚為社區佳話。車仔麵源於流動餐車,宛如加熱滷味一般的煮食格子,放著琳瑯滿目的食材,先選湯、後選麵、再選配料,豐儉由人,在民生艱難的五○年代是解決溫飽的簡便之道。如今文記以其湯頭濃郁、滷菜入味,讓曾經的平民/貧民小吃一口氣擠進米其林窄門。前者堅持以鴨蛋和粉、人力桿製的竹昇麵,在講究成本的時代顯得彌足珍貴,嚴格控制鹼水分量,不習慣鹼水味道的臺灣旅人也能輕鬆入口。

 

 

 

隨著中環、灣仔都市更新,當年攤販多數轉入熟食中心,少數生意火爆者有能力自營店面改領餐廳執照,深水埗成了碩果僅存眾街邊大牌最後的桃花源。尤有甚者,大牌採個人終身獨有制度,兒女不得繼承,店主不得轉讓,牌照由政府回收,因而正統大牌檔只會減少不會增加,只能誠心祈禱長命百歲了。

 

↶↶↶加入旅讀LINE@好友,抽東航來回機票!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8年6月號【本草綱目:給世界的情書】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