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知否?知否?臺派早餐的秘密

【作者】
文_ 陳育陞、鄭淳予/ 旅讀 圖_旅讀
2022年9月號 第127期
2022.09.13

現今臺灣早餐內涵多元,可說是一代又一代臺灣人共同累積,從用心的豆漿店師傅、親切的早餐店阿姨到胃口包容的食客,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走過艱困的時期,在每一日、每一口的早餐裡,以開放的心擁抱未來,持續讓臺式早餐文化向上推進。

 

 

廿四小時營業,餐餐都是早餐

 

廿四小時營業的超商或餐廳充斥街頭巷尾,隨時買點吃的撫慰身心,對於現代臺灣而言是件稀鬆平常的事。不過在臺灣,第一家開啟廿四小時服務的商家,並不是便利超商,而是豆漿店。

 

時光推回一九七一年,當時的中華少棒隊赴美參與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一路破關斬將,最終拿下當年世界冠軍。凌晨熬夜收看棒球轉播,在當時可說是全民運動。於是,轉播結束後為了填飽被賽事激情掏空的身軀,該上哪去找吃的呢?早期豆漿店的餐點十分仰賴手工,師傅往往得在凌晨時分就開店擀起麵糰,剛好讓看完球賽的民眾前來吃一份特早的早餐。到永和喝豆漿,也成為當時凌晨看完球賽的續攤行程。爾後,臺灣經歷工業發展時期,辛勞的工人日出而作,天黑而息,配合當時大量勞動人口的作息時間,街上開始出現了廿四小時營業的豆漿店、清粥小菜等。直到便利超商遍地開花,只讓臺灣人有更多餐飲選擇,生活在這,不胖都難!

 

©旅讀

 

不只總匯時間,而且總匯世界

 

大稻埕的這間「世界美食總匯」,除了廿四小時營業外,從密麻的菜單上可發現,販售的品項之多,從蛋餅、厚片吐司到炒泡麵、仙草冰等包山包海,可說是集結所有餐廳於一身,是許多朋友下課下班的飽肚去處。

 

感謝美國,我們有了蛋餅

 

一九五四年,戰後的美國小麥生產過剩,援助臺灣大量麵粉,對於當時物資相對缺乏的臺灣,著實有著深深影響─我們熟悉的蛋餅,就是在此因緣際會下的產物。

 

當麵粉袋成了當時臺灣人的身外之物,麵粉被用來大量製作麵點,最常見的即為蔥油餅。麵團加上蔥花,油煎後就是簡單的點心。雞蛋在當時被視為營養價值高的食材,臺灣人也會在蔥油餅加上雞蛋。其中,由大陸引進的麵粉配方較硬、較紮實,臺灣人又取巧地加入些許太白粉與蕃薯粉,這樣一來,粉漿不用經過揉製就可油煎,二來煎出的餅皮增加更多彈性,口感已接近現代蛋餅。

 

合臺灣人口味的蛋餅皮開始廣為流傳,工廠爾後開始自動化生產餅皮,大幅降低成本,早餐店也開始引進,蛋餅便從此成為臺味早餐代表。

 

©旅讀

 

隨口吃早餐,隨手做環保

 

二〇一九年,美國植物肉廠商「Beyond Meat」與肯德基聯名推出植物肉炸雞,掀起一陣熱烈的植物肉話題。近十年才問世的植物肉,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受到愈來愈多人的重視。也伴隨製作植物肉的技術發展,口感逐漸可比擬真實肉品,社會接受程度整體呈現有愈來愈高的趨勢。

 

比起一般肉製品,生產植物肉所製造的碳排足跡較少,且更具營養,無膽固醇、無基改,含有更多的膳食纖維。隨著植物肉廠商科技創新,製作出來的「肉」,口感已直逼一般肉製品。韌性十足的臺灣早餐店,當然不會錯過這股風潮,已有連鎖早餐店業者開始提供植物肉,讓客人從早餐的漢堡就開始體內環保也地球環保,鼓勵更多群體認識這項新產品,也是社會責任的展現。

 

來自大冰奶的文化記憶

 

關於早餐店的大冰奶一直流傳著一段傳說─若有便秘症狀,喝一杯大冰奶便得以舒緩。網路上曾經有人分享自己喝大冰奶而得到的「療效」,立刻引起其它網友共鳴,這可不可以也算是一種集體文化記憶呢?事實上,一般的早餐店奶茶,多半使用奶精加紅茶製作而成,加入冰塊後常是許多人搭配三明治與漢堡的飲品。當人體還在早晨甦醒階段時,冰飲進入體內容易造成刺激,導致消化不良;奶精本身也是含油量高的食物,某些店家使用的奶精也會加入部分奶粉,對於乳糖吸收不良的人來說,就好比喝下一顆「不定時炸彈」了。對此,無糖鮮奶茶或許會是較適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