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在臺灣復刻緬甸:不可告人的鄉愁

【作者】 甘炤文(Tiger)
文_ 甘炤文、黃雪瀅、蕭上晏/ 旅讀 圖_ 123RF
2022年4月號 第122期
2022.04.11

烘爐地山腳下,至今猶仍保留幾分緬僑遷徙來臺之際的生活型態──踏入華新街,緬、華並行的文字率先映入眼簾,彷彿一不留神,周身的時空便將幻化回過去那段金光爍動的歲月。

 

 

魚湯麵不見魚

 

談起魚湯麵,臺灣人總好奇:為何無論怎麼翻攪,總未能在碗底見到「魚」的蹤跡呢?事實上,在熬煮過程中,其所使用的吳郭魚料,早已完全化入由香茅、薑片、芭蕉樹嫩莖以及洋蔥共構成的鮮美湯頭裡了。

 

當醇厚的湯汁澆淋上雪白的米線,復灑幾匙魚露、香菜調味,最後擱上酥香的炸物,一碗深具層次的魚湯麵無疑成為讓人流連忘返的餐桌風景!

 

發源於緬甸的魚湯麵暖身開胃,早已擄獲不少人的胃囊,但是曾經居住在上緬甸的楊萬利卻表示自己是在華新街才認識這道料理的。原來在殖民時期,英國統治階層以伊洛瓦底江為界,將緬甸區劃為上、下兩部;其中,南方的緬人前後歷經三次英緬戰爭,在長期的烽燹摧折下,致使他們陷入了貧窮的境地。

 

相傳彼時下緬甸的住民,便是大量仰仗價格相對低廉、卻富含營養和飽足感的湯麵果腹,方得以續命。

 

饒富興味之處在於:雖僅一江之隔,來自上緬甸的楊萬利未能在故鄉品嘗魚湯麵的滋味,可是在大時代的變動下,其後竟因緣際會,於海島城市邂逅了這道相見恨晚的國民料理──家國歷史與個人命運間的偶然交會,此又一例。

 

©123RF

 

舌尖上蜿蜒的茶葉之路

 

大啖魚湯麵之後,再直奔緬甸奶茶店舖「續攤」,稱得上是標準的緬式早餐行程。如眾所周知,英國人愛茶、痴茶,幾經日不落帝國統轄的一百二十四年間,豐厚的茶文化亦早已深深浸染緬甸。在緬甸街頭隨處可見的茶館,是男性最重要的社交場域,矮桌短凳之間,必定搭配數杯熱奶茶──由濃紅茶、煉乳和奶水泡製而成的茶湯,不僅成為談資的一部分,如今依稀化作舌尖上不可告人的鄉愁。

 

緬甸人幾乎天天喝奶茶,來臺後,他們不改在茶館騎樓談天說地話家常的本色,茶館文化由是易地而生──短短數百公尺的華新街,單是緬甸奶茶的專賣店,便多達六至八家!試問誰家的奶茶最道地?溷跡此地多年的楊萬利認為,其實每家每戶的味道各有千秋,畢竟這些茶舖主人煮茶煮了大半輩子,均發展出自家獨特的調茶配方,價位和內容可謂豐儉由人,唯獨必點熱奶茶:「冰奶茶只是飲料,熱奶茶才是鄉愁!」就如同她的父親,來臺後總擇定一家茶館品飲奶茶,數十年如一日。

 

一樣豌豆,三種吃法

 

自幼於緬甸北部長成,楊萬利的家族就和其他同來自緬北的華僑相仿,祖籍均為雲南──後者與上緬甸相接壤,當舉家搬遷之際,家鄉味自也隨之移徙,其後若干人等輾轉來台,復為華新街迴添一筆變化多端的食色華彩⋯⋯舉例來說,單是雲南人愛吃的豌豆粉,就能以三種形式上桌:將豌豆泡水磨成粉,煮至濃漿狀,便化身「稀豆粉」,拌上米線、耙粑絲或糯米糕,熱騰騰的澱粉料理即可作為主食;若將稀豆粉放涼、凝結成塊,就成了「豌豆粉」,隨意灑點香菜和芝麻,倒幾匙烏醋稍加涼拌,成品既香辣又開胃;最後,如果把成塊的豌豆粉切分成三角狀,放入油鍋中炸食,經典的「炸豆粉」料理,同樣將令人眼界全開、食指大動!

 

華新街上,雜糅滇、緬乃至於穆斯林口味的餐食是如此奧妙無窮,一道菜、幾口茶,似皆烙印上街區居民流動的身世密碼,正如同楊萬利創辦文化刊物《MingalarPar 緬甸街》,除卻意圖透過出版記錄緬華移居臺灣的離散歷程,也期盼為這條充滿特色的街道「鳴個喇叭」,促使更多閱聽受眾關注來自南方的訊息,前來一睹此間蘊蓄的多元文化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