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二月精彩封面】探询北方民族故乡:一路向北.边境巡游

【作者】 何沐恬
文_何沐恬/旅读中国 图_何沐恬、麦翔云/旅读中国、CTPphoto、视觉中国
2018.02.01

沿著北方边境,额尔古纳母亲河蜿蜒流淌,孕育出丰富的森林、湿地、草原生态,更成为许多民族悠久文化的源头。

 

多少个世纪以前,蒙古祖先从大兴安岭森林深处走出来,落脚呼伦贝尔草原,开启崭新的游牧生活。自此,北方各民族争战交融,在漫长历史中也深深影响著中原、乃至世界。

 

今夏,来趟一路向北的壮游吧!跟著边境民族过一天,采下树林中的野莓,畅饮纯净清泉,骑马踏向无边无际的茫茫草场……

 

呼伦贝尔──大自然的天堂,少数民族的摇篮

 

在湿润的南方、山多平原少的台湾成长,对于过去课本上北朝乐府《敕勒歌》所描述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总怀抱著浪漫想像: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远方成群牛羊变成小小的白色、棕色斑点,丰美水草迎风摇曳如同海浪,植物的清香扑面而来。这样大器的景色环抱,无怪乎孕育出北方人豪放爽朗的性格。

 

从森林部落到草原牧民

 

呼伦贝尔草原的北端,与大兴安岭森林接壤,许多部落,都经历森林采集、打猎的阶段,在部族人口渐增后,迁往草原,发展出游牧生活。拓跋鲜卑也不例外,先祖从大兴安岭北部山林里南迁草原上的大泽(呼伦湖一带),再从呼伦贝尔草原向阴山山脉延伸,一直到黄河畔,开启北魏王朝的丰功伟业。

 

©何沐恬

 

除了鲜卑人,东胡、契丹、女真、蒙古人等,都从这草甸铺成的摇篮里长大。其中一个小部族蒙兀室韦,也有著类似的迁徙轨迹,发源于大兴安岭的额尔古纳河畔,后南迁呼伦贝尔草原。这个部族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后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元朝创立者──成吉思汗。

 

随著历史演进,草原上的民族逐渐融入城市,原始的森林采集、艰苦的放牧生活,以及金戈铁马的征战场面,似乎都成了遥远的故事,只有丰美水草,仍迎风摇曳,如同海浪。

 

是这样的吗?

 

成吉思汗也见过的星空

 

亲自前往呼伦贝尔,发现许多蒙古族、鄂温克族年轻人正积极为传统生活方式、部落文化的保存与延续努力。在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里,新世代设计师转化传统皮件、服装元素,打造适合现代人,却不失民族特色的产品。锡尼河草原上的布里亚特聚落,则有家庭经营融和俄式风情的民俗特色餐饮,游客可在主人亲自搭建的蒙古包中享用。

 

 

蒙古族朋友感慨地说,小时候这片草地长得更高,矮小的孩子真会隐没其中,而且当时牧草种类更多,现在已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大自然貌似能跨越时光流转、朝代更迭,其实也在不断改变面貌。

 

至今呼伦贝尔的神秘与美丽,依然召唤著音乐家、文学家、旅行家。夜半时分,我们走出毡帐,「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地有如另一个大型蒙古包。映入眼帘的满天星斗,与成吉思汗看到的是否相似?此刻,脑中不禁浮现蒙古族诗人席慕蓉女士的诗作:

 

以诗之名 我们搜寻记忆

纵使 一切都已是过去了的过去

在溪流的两岸 目光迂回之处

毕竟有人曾经深深地爱过

稍早如拓跋鲜卑 更远如戎狄

 

这里原是千万株白桦的故居

有巫有觋 在暗夜里一一点燃的篝火前

击鼓高歌 齐声颂唱

以诗之名 呼求繁星

──<以诗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