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光影绽放,陕西新春传统盛事:彬州灯山会与凤翔排灯会

【作者】
文、图_射虎
2024年2月号 第144期
2024.02.01

爆竹声中除旧岁,烟花满天喜迎春。秉著老炕热呼呼的精神,当寒风划过黄土高原,陕西便已热火朝天地迎向新年,大张旗鼓地琢磨一番年韵。

 

 

当泾水河上升起癸卯年春天的第一轮满月,陕西咸阳彬州市水帘村的村民手持火把,点亮灯山,祈福吉祥。明代《邠州志》中记叙:「暮色既至,山形顿隐,群灯灿然,如众星拱极,赤光紫焰,疑为海市蜃楼。」以人工方式形塑星火的古老习俗,至少已经延续456年。又一个新的美好年景如同人们虔诚点亮的灯山,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

 


上元之夜灿然的花果山 ©射虎

 

 

世界上最古老的霓虹灯

 

灯山会所在的花果山原名明岨山,位于彬州市,距离著名的大佛寺仅5公里,是泾水与漆水交汇处的一处红砂岩石崖。南北朝时期,附近的人们就在山上凿有石窟、石洞,洞洞相连,传说共有九曲十八洞。这些石洞是先民在战乱年代为躲避兵燹(音同显)和匪患而凿成的。唐贞观年间,山上凿有灯窝数百个,每年元宵之夜,先民在此点灯烧香,以祈有年,时称「明岨晖金」。

 

夜幕降临,点灯人手持火把,点亮灯山 ©射虎

夜幕降临,点灯人手持火把,点亮灯山 ©射虎

 

灯山在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天后五年(1625年)经过两次维修和扩建,并依山凿石窝一千七百余个,其造型有寺院、灯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灯山会,年年举行,代代传承。其传承内容有托会、搭架、斋戒、祭祀、点灯、制火把、搓灯捻及点灯仪式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点灯人在家沐浴净身,并开始持斋守戒、不沾荤腥及葱姜蒜等食物。正月十二,在灯山会会长带领下,点灯人进山,开始扫山、搭架、洗灯晚、散灯晚,并上供祭祀。期间至正月十七下山,点灯人们都要在山上过著封闭的集体生活,所有物资仅通过滑轮运输。

 

点灯人在古老的脚手架上来回移动,将一窝窝灯盏点燃 ©射虎

点灯人在古老的脚手架上来回移动,将一窝窝灯盏点燃 ©射虎

 

正月十三,山门关闭落锁,当晚先行点亮十二盏会长灯。十五日夜晚,依次点燃寺院、雷峰塔、桥顶、北斗七星、桥顶及牌楼等造型的灯窝,晚上九点燃放烟火。灯山会期间,每隔一个小时,敲响山上的铁钟,举行祭祀。

 

点灯人在瓦片上搓制灯芯 ©射虎

点灯人在瓦片上搓制灯芯 ©射虎

 

上元之夜,花果山上的灯山又一次点亮了,这是盛世的吉祥之光,这晶莹的灯光,是善良的人们精心呵护的温暖和光明,在春天的第一个月圆之夜里流光溢彩。和这灯光一起倒影在泾水中的,还有庄严的大佛寺。大佛寺西北,花果山如一尊睡佛安详地仰卧在茫茫天地之间,默然无语,见证著世间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

 

点灯前的敬神仪式 ©射虎

点灯前的敬神仪式 ©射虎

 

 

红红火火是福亦是孝

 

除却被列入中国大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的彬州灯山会,陕西关中还有一处年俗活动列入省级非遗。在一众以社火为主的春节习俗,宝鸡市凤翔县的排灯会却别具特色。

 

麦田里的排灯集合队伍 ©射虎

麦田里的排灯集合队伍 ©射虎

 

每年正月廿五,在关中西部古称雍城的凤翔县陈村镇槐原村,都会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纪念活动,到了这天晚上,当地西槐、槐中、槐领、槐北四个村的村民家家户户都会推派人员,高举一支顶著纸糊方灯的木棍,有序地向村后崖下的女登祠走去,以此纪念女登──炎帝的母亲的诞辰。当夜幕降临,一盏盏排灯汇聚,声势浩大,犹如盘旋在田野中的巨龙。鞭炮声、鼓镲声,伴随著不时腾空的烟火,点燃正月最后的欢腾。

 

正在装饰排灯的民众 ©射虎

正在装饰排灯的民众 ©射虎

 

关于排灯会的起源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在远古时期,炎帝长大后非常孝敬母亲,以焚山打猎为生,以各种兽肉供养女登。但女登部落的人以采摘和养蜂为生,和炎帝部落的烧荒打猎有冲突,女登为此很是伤心。而后,女登部落来到渭河北岸后,走到槐原,看见那地方水草丰美,槐树遍野,很适宜于养蜂采蜜,便在槐原村定居。

 

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炎帝,当年为寻找母亲,遂带人打著火把四处搜索,终于在槐原找到母亲。炎帝走后,乡民们知道来寻找母亲的正是炎帝时,为其孝意感动,纷纷深表敬意。就此,在当地就有每年正月廿五晚乡民举灯祭拜的活动,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排灯会上的秦腔戏曲节目 ©射虎

排灯会上的秦腔戏曲节目 ©射虎

 

每当夜幕降临,来自四面八方的乡邻,纷纷走出家门,高举著精心制作的排灯,走向女登祠,以表对先祖的敬意。此时此刻,夜幕下连绵不断行走的乡民和他们高举的排灯宛如一条火龙,在寂静的乡野上留下一条夺目的光影。一年又一年,排灯会已经举办了上千年,承载著人们对炎帝的追忆,对孝道的尊崇。

 

小朋友在展示属于自己的排灯 ©射虎

小朋友在展示属于自己的排灯 ©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