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田耕纪》寻千年踏歌史

【作者】
文_李开周 图_《田耕纪》官微、Wikimedia Commons
2023年12月号 第142期
2023.11.29

空地上,村民手打拍子,黄牛也来助阵;姑娘和小伙,抬起胳膊,屈起手肘,绕圈跳舞。热闹非凡的江南乡间夜晚景象,正是出自热播田园剧《田耕纪》。

 

穿梭时光,一同揭开彼时人们跳的究竟是何种舞蹈。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这首《赠汪伦》让后人得知唐朝有「踏歌」,但却没说踏歌应该怎么踏,又该怎么歌。好在爱奇艺新剧《田耕纪》播出,女主角连蔓儿穿越到古代,与古时玩伴一起踏歌,让观众隔著萤幕体验了一回。连蔓儿参与的踏歌果真是李白诗中描写的踏歌吗?踏歌究竟从何时兴起?跟随《田耕纪》剧情,进入那个踏歌时代。

 

 

三更半夜舞不停

 

先给没看过这部剧的朋友介绍一下剧情:女主角本是现代人,在体验一款XR游戏时误入古代,成为江南村姑连蔓儿,又碰巧结识英俊潇洒的男主角沈诺,然后两人联手斗反派、组团搞经营,不仅发了大财,还终成眷属。剧中何时出现踏歌呢?那是在第四集结尾和第五集开头,中秋将至,稻穗金黄,江南乡间布谷声声,在一位男配角盛情邀请下,女主角平生第一次体验踏歌。

 

那次踏歌场面不小,全村姑娘和小伙都参加了。在村口一大片空地上,有一堆篝火燃起,一个中年男子手提水桶和笤帚,用笤帚从水桶里蘸水,对著篝火轻轻泼洒,边洒边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面跟著另一个男子和一头黄牛,二人一牛绕场一周,踏歌活动正式开始。有人敲鼓,姑娘和小伙们都用手掌打著拍子,转著圈跳舞,边跳边喊号子:「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小伙可以邀请钟意的姑娘,如果姑娘接受邀请,就抬起胳膊,屈起手肘,与小伙手肘相接,然后两人相对,转圈舞蹈,就这样从傍晚一直跳到深夜。

 

©《田耕纪》官微

©《田耕纪》官微

 

 

一杯酒换一支舞

 

《田耕纪》最初是以宋朝田园生活为背景,后来担心会在历史元素上翻车,就将时代背景模糊处理。假如这部剧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宋朝,那么宋朝流行踏歌吗?我查阅相关论文和学术专著,发现很多学者都以北宋《宣和书谱》为依据,证明宋朝南方女生有在中秋月夜踏歌的习俗。具体讲,就是说《宣和书谱》里有一段记载:「南方风俗,中秋夜,妇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

 

其实这段记载是不能拿来做证据的,因为它虽然被写进北宋末年出版的《宣和书谱》,但原文并非宋朝人所写,而是出自唐朝书帖〈小字三教经〉。讲述唐朝女道士吴彩鸾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与新科进士文萧在中秋踏歌中相遇相识,反映出唐朝风俗,跟宋朝毫无关系。

 

©《田耕纪》官微

©《田耕纪》官微

 

宋朝有没有踏歌?确实有,但要用其它文献来佐证。《东京梦华录》第九卷描写北宋皇帝的寿宴仪式:「第八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唱踏歌』;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宋朝高档宴席会用歌舞助兴,歌舞节目与饮酒次序严格搭配,与宴者每饮一杯酒,就要换一支歌舞。按这句记载,皇帝喝到第八杯酒,宫廷艺人要唱踏歌;然后轮到宰相喝第八杯酒,宫廷艺人演奏慢曲子;最后轮到百官喝第八杯酒,歌舞就变成三台舞。

 

三台舞、慢曲子、唱踏歌,这些歌舞究竟如何表演,如今已经很难考证,但从名字可以猜到,唱踏歌应该跟踏歌有些关联。

 

 

「正旦日」最宜踏歌

 

《武林旧事》第一卷描写南宋皇帝的寿宴仪式:「第三盏歌板,唱踏歌,供进肉咸豉。」宋朝高档宴席还有一个规矩,就是每喝一杯酒就要换一道菜,当南宋皇帝在寿宴上喝到第三杯酒时,歌舞表演换成歌板和唱踏歌,下酒的菜肴换成肉咸豉。

 

关于肉咸豉,拙著《吃一场有趣的宋朝饭局》有所考证,指的是用豆豉煮羊肉,再放入油炸麻花。歌板和唱踏歌是什么,仍旧不得而知,只能猜想它们可能就是踏歌。当然,也可能不是。

 

©《田耕纪》官微

©《田耕纪》官微

 

明确记载宋朝踏歌的文献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陆游在该书第四卷描写当时湖南辰州(今怀化)、沅州(今芷江)、靖州(今靖州)三地习俗,说当地农村的少数民族喜爱聚集饮酒,喝醉了就踏歌:「醉则男女聚而踏歌。」到农闲时节,踏歌场面相当宏大:「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一两百人踏歌,手拉著手又跳又唱往前走,还有几个人吹著笙在前引领。

 

翻开宋朝诗词,描写踏歌的就更多了。例如王安石《后元丰行》:「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描写江南乡村踏歌之风。再如李之仪《正旦日大雪,过秀州城外,闻乐神踏歌打鼓》:「岁除夜雪一寸许,便觉新年喜气多。大观元年第一日,一番胜事信可歌。」仍是江南乡村踏歌,时间却是「正旦日」,即农历春节那天。

 

 

一舞化解上皇憋闷

 

从宋朝往前追溯,唐朝更盛行踏歌,除了李白那首《赠汪伦》,还能找到刘禹锡《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顾况《听山鹧鸪》:「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还有初唐骆宾王长诗《畴昔篇》里的一句:「共踏春江曲,俱唱采菱歌。」唐朝正史《旧唐书》第七卷,也有唐明皇李隆基在元宵之夜安排宫女出宫踏歌的故事:「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当时李隆基被迫退位做太上皇,内心憋闷,趁正月十五观灯,让宫女踏歌,凭百官观赏。

 

©《田耕纪》官微

©《田耕纪》官微

 

唐朝以前有没有踏歌呢?肯定也是有的。《后汉书‧东夷传》载有朝鲜半岛南部马韩部落在农闲时节「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的习俗,葛洪《西京杂记》载有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每年十月十五宫女「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的场景。

 

再往前追溯,我们能在青海乐都县柳湾遗址出土的陶盆上,看到五千年前一群原始人手拉手围成一圈踏歌的彩绘画面,如今这幅画面已经成为柳湾彩陶博物馆的logo,被考古学界称为「连臂踏歌」。如果跳出中国,往西亚看,伊朗也出土过一些类似的彩陶,彩陶上也绘有相似的连臂踏歌场景。由此推想,踏歌不仅起源早,而且绝对不止盛行于东亚。

 

 

踩著拍子喊号子

 

再把历史的指针拨到宋朝,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和另一位画家刘履中的〈田畯醉归图〉上,也都有人在踏歌,但参与者均为中老年男子,他们都用脚踩著拍子,摇头晃脑跳得很开心。遗憾的是,无论图画还是文献,目前都不见对于踏歌更为详细的刻画。顾名思义,踏歌自然要有踏的动作,但究竟要踏出什么样的拍子?踏歌自然还要有歌,古人踏歌时唱的又是什么歌呢?今人都只能靠想像来补充。

 

©《田耕纪》官微

©《田耕纪》官微

 

从五千年前彩陶上的连臂踏歌,到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宫女们的「相与连臂,踏地为节」,再到《旧唐书》中宫女们的「连袂踏歌」,以及唐诗《踏歌词》里的「堤上女郎连袂行」,还有陆游笔下湖南少数民族「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似乎可以归纳出踏歌的三个特征:一是人数众多,二是手拉手,三是用脚踩拍子。可是南宋马远〈踏歌图〉上那几位踏歌的中老年男子,只是在摇头晃脑踩拍子,并没有手拉手,说明踏歌可能有多种形式。

 

所以,《田耕纪》中那些青年男女踏歌时既不手拉手,也不唱歌,仅仅踩著拍子喊号子,这种踏歌未必违背历史。

 

马远〈踏歌图〉,南宋 ©Wikimedia Common

马远〈踏歌图〉,南宋 ©Wikimedia Common

 

 

****************************************

 

李开周

 

李开周

 

专栏作家,古代社会生活史研究者,擅长将生硬历史以活泼生动方式呈现。出版书籍数十本,著作有《吃一场有趣的宋朝饭局》、《包公哪有那么黑:你所不知道的包青天》、《千年房市:古人安心成家方案》与《谁说不能从武侠学数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