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封面故事】恒春,恒夏:为生活调温

【作者】 黄彦绫
文_黄彦绫/旅读 图_陈育升/旅读、古云杰、阿飞冲浪店、伊亚帆船俱乐部 模特_陈兆莹、陈德幸、黄彦绫
2023年7月号 第137期
2023.07.03

「恒春的土会黏人──

无论自小扎根的恒春人,抑或移居此地的垦漂族,采访期间,这句话如同呓语反覆呢喃在众人嘴里。

物价不是特别便宜,交通不是特别方便,然而,拥抱山海的人们欣然接受半岛的风吹日晒,真切地将每一个小日子过成大冒险。

 

南国,再见南国

过去在恒春短居期间,曾听过一个说法:绝大部分搬来恒春的人有「三失」。──三失,指的是失业、失恋以及失去人生目标。

©陈育升/旅读

©陈育升/旅读

位在台湾本岛最南端的恒春半岛,三面环海,西、南、东分别与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及太平洋相接。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纬度,令半岛虽在本岛却似离岛,既保有狂野潇洒的山/海/风,却仍有渊远流长的人文历史,自个儿发酵出有别于「顶头(注1」的生活氛围,吸引渴望新生的人们来此驻足。

1_闽南语,上面、上头。因恒春为本岛最南端,故在地人有时会以「顶头人」称呼外来客。

©陈育升/旅读

©陈育升/旅读

 

生态奇观汇聚成华丽舞台

狭义来说,恒春半岛的范围为屏东县狮子乡、枋山乡、车城乡、恒春镇、满州乡及牡丹乡。广义而言,则涵盖台东县太麻里乡、金峰乡、大武乡及达仁乡,大致上指中央山脉末梢一段的三角形区域。

由于位处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交界处,半岛拥有复杂的地质;整体区域海拔高度不超过800公尺,使海风可轻易照拂,塑造出多变的地形。以台26线及屏200县道为界,大致可将其地势分为低山丘陵、珊瑚礁石灰岩台地及纵谷平原。境内丘陵、湖泊、水潭、瀑布、断崖、沙丘及礁岩无所不包,加之气候终年温暖,热带植物与珊瑚鱼群繁生,自成遗世独立的乐园。

©陈育升/旅读

©陈育升/旅读

不过,根据此地挖掘出的史前遗址及文物,原来早在6500年前,此区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而大约在1500年前开始,阿美族、排湾族及平埔族便已活跃于此。事实上,恒春的旧称「琅峤」,即源自排湾族语,意为「兰花」。

©陈育升/旅读

©陈育升/旅读

 

入县城,来呷一碗大面吧!

但这南岛一隅,却是待17世纪大航海时代,才跃入海外强权及清朝政府视野。1867年,美籍商船罗发号(Rover)在南台湾海域触礁遇难,船员上岸后,被当地原住民视为侵略者,依其风俗规矩遭到处决;1874年,日军以1871年宫古岛人在此遇难为由,出兵扫荡牡丹社、高士佛社及射不力社等原住民部落……先后发生的事件,遂使清廷慢慢加强对恒春半岛的管理。

1875年,在沈葆桢等人的规划下,以「车城南十五里之猴洞」为县治筑城,并以该地终年四季如春为由,拟县名「恒春」。随著城墻竖立,恒春也逐渐成为周遭居民生活起居的重心,从其俗谚「入县城,呷大面」可略知一二。

©陈育升/旅读

©陈育升/旅读

在当时,邻近聚落老百姓若有日常采购需求,会靠著双脚或乘著牛车或孔明车进城;办完事后,就会在城内点上一碗面歇脚停留。虽被称作「大面」,但因著周遭罕见人烟,一碗热呼著、添上几许肉片或豆芽菜的阳春面也是经典了。历经百年,恒春古城依旧是全台现存最完整的古城。

 

大风吹什么?吹来半岛新风尚

百年后的如今,恒春镇依旧是半岛重要据点,更在当地政府的推波助澜下,以其镇内下辖的垦丁里为辐射,打造成观光度假胜地。2008年,魏德圣执导的电影《海角七号》上映,作品中朴实无华的小镇风情、可亲可爱的小人物与穿梭历史洪流的浪漫爱恋,又再度掀起「垦丁热」。

©陈育升/旅读

©陈育升/旅读

随著社会观念及职场型态转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有所不同,这块包容著广阔山海的土地,彷彿也成为人们逃离都市/逃离框架的最佳应许地,由此吸引一波波自诩为「垦漂族」的新住民在此扎根,或如同每年袭来的落山风,成为固定往返半岛与他处的「二地居」。

©陈育升/旅读

©陈育升/旅读

来自不同地区、性格与专业相异的人们(但追求自由之心相同),就此交会于每一道绿山起伏的阴影、每一寸波光闪烁的间隙,以及每一次朝气满满的「Hu~~(注2」,激荡出崭新的恒春生活风尚。

2_据当地居民说法,恒春地区特有的打招呼用语。据推测是因此地风大,呼喊对方姓名不容易听清,便会在姓名前后加上「Hu~~」。

©陈育升/旅读

©陈育升/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