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别报导】探秘大足石刻

【作者】 张慧萱
文_ 张慧萱/ 旅读 图_视觉中国、图虫创意
2022年10月号 第128期
2022.10.14

没有莫高窟人声鼎沸,也没有其他世界遗产景区华丽张扬,大足石刻就静静地坐卧在重庆大足区山间,一如其从唐朝开始,一千多年时光,于山野间静看世事流转。

 

 

一九四〇年一月,二战方酣,致力保存中国古建筑的梁思成不顾砲火连天,抓紧时间走入重庆山林,探寻少有人知的南方石刻。七年后,他在美国分享历经艰险的考察结果,将隐于山野的大足石刻带到西方人眼前,使其正式跃上国际学术界。今年适逢梁思成逝世五十周年,跟随其考察路线穿越时光,一探重庆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中国石刻艺术中,素来有「北敦煌、南大足」之名,指称北方莫高窟与南方大足石刻双雄并列。敦煌自是为人所知,早在廿世纪初,便因多国探险家相继来此考古而广为世人所熟悉;大足石刻尽管在艺术评价上为南方石刻之翘楚,知名度却远逊于敦煌,因为石窟藏在崇山峻岭间,加上其分布广阔,使得人们对大足石刻的游览兴致不如敦煌石窟高。

 

敦煌莫高窟兴盛于隋唐,位处现今中国大陆西北方的甘肃,此地为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枢纽,古丝绸之路传入佛教同时,也一并带来西域佛教艺术文化,于敦煌开展出壁画、彩塑与建筑相融于石窟之貌。莫高窟共有七百卅五个洞窟,彩塑像约两千余座,其以壁画为主,彩塑为辅。中国、印度、希腊与伊斯兰四大文明汇聚于敦煌,如果把佛教艺术史摊开来看,莫高窟无疑处于最亮眼巅峰之处。

 

大足石刻兴盛于宋朝,位处现今中国大陆西南方的重庆,其为唐宋以后南方丝绸之路一环,除了受北方佛教影响,还接收了从南亚至西藏、云南等地传递过来的佛教文化,大足石刻主要以塑像为主,大足境内被列为文物保护的石窟群为七十五处,拥有逾五万尊造像。

 

北方佛像高鼻深目,南方石刻清秀平和

 

中国石刻艺术发展兴盛期为南北朝至隋唐间(西元五至十世纪),佛教从西域传入,加上政经中心多坐落于北方,因此北方石刻艺术兴盛,南方石刻相对较少。北方石刻形式多以洞窟为主,指雕刻于洞窟内石刻之作;南方石刻多以摩崖造像为主,指雕刻于大型崖壁上石刻之作。历经朝代变更,南北方石刻除了兴建年代有所差异,人们对于佛典也有不同诠释与艺术表现方式。

 

王庆瑜主编的《中国大足石刻》详述了南北方石刻差异:北方云冈石窟深受早期西域佛教影响,以犍陀罗式艺术风格为主,塑像大多呈现高鼻深目、身材魁梧之貌;龙门石窟则交融印度与中原文化,石刻形象多半躯体裸露、衣饰轻薄。南方大足石刻则受中原文化与密宗影响,以宋代为主的塑像群样貌较清秀、平和,飘带满身且衣纹转折细致。主要以高浮雕技法为主,因为刻凿更深,比一般石刻看起来更加立体与具空间感。

 

大足石刻将禅宗「见性成佛」、理学「尽心穷理」、儒家「正心为要」的主旨尽数融会于石刻中,为了展现出「超凡绝尘」概念,石刻中宋代塑像面貌平和、恬静,呈现出神佛庄严与疏离感,衣著装饰精美显现高雅出尘之感。相较于中国北方以佛教为主之石刻,大足石刻完美融会了儒、释(佛)、道三教,展现宋朝后中国晚期石刻与往昔相异新貌。

 

©图虫创意

 

宋以降佛雕艺术看大足

 

大足石刻为大足区内所有石刻造像合称,主要分为五区: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与石篆山,于一九九九年,早于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始凿于唐朝永徽元年(西元六五〇年),再经晚唐、五代十国,于两宋时达到鼎盛,并在明清时陆续增建。大足石刻现世前,历史学者一直认为中国佛教石刻艺术至唐以后便衰落,此后不复见可以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媲美之巨作,但是大足石刻的发现,把中国佛教石刻艺术史往后延续了数百年,三教合一加上佛教中国化特性,甚至可以说是石刻艺术新起点,因此又被称为「石刻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