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别报导】寒具食味变变变:寻味春朝

【作者】 干馨萱
文_ 朱振藩 图_视觉中国
2022年5月号 第123期
2022.05.18

清明刚过,乍暖还寒的天候却依旧让许多人备感倦苶──既然春困袭来,懒得举灶开伙的当刻,何妨自行延伸古老的寒食传统,备置好香酥脆爽的馓子与麻花,一解春朝之馋呢?

 

 

清明时节语寒具

 

「寒食节」那天,得吃预先置备已放凉的熟食,称之为「寒具」。而宜冷食的寒具,其称谓始载于《周礼.笾人》,文称:「朝事之笾,其实麷(炒麦)、蕡(麻实)、白(炒米)、黑(炒黍米)……」郑玄注:「朝事,谓清朝,未实,先进寒具口实之笾。」此寒具遂泛指制熟后冷食的干粮。又,春秋战国之后,炸食之法传入中土,于是在「寒食禁烟」节之日,耐贮味美的馓子、麻花之类油炸面食,自然成为诸食品中的佼佼者,于是冠以「寒具」美名,伴随著寒食节而流传下来。

 

随著时代推移,寒具从原料到制作均有改进,先由过去的糯米粉改用面粉油炸,由是更具有酥脆、形美、耐久存的特点;一般而言,寒具需经和面、盘条、油炸等工序,形制精巧,风味各殊,名品迭出,风行大江南北。

 

©视觉中国

 

剪不断、理还乱:馓子与麻花

 

大约从清代起,将麻花、馓子分立,麻花较硬而粗,馓子则细而散。麻花一词,最早见于清宫御膳房食单,记载:「干隆十九年三月十六日总管马国用传,皇后用野意果桌一桌十五品。」其中便有「发面麻花」作点心。不过今日天津的「王记剪子股麻花」,麻花、馓子并未分家,仍称「馓子麻花」,盖其条散而不乱,麻花股不拧紧在一起而得名。特点为质地酥脆,入口甜香,颇受欢迎。

 

另,北京的「馓子麻花」,乃《本草纲目》所谓「以糯米和面,入少盐,牵索扭撚成环钏形」,此即「环饼」的精致品,台北早年有售,当下难觅芳踪。我以往喜其脆,曾搭配过锅饼、豌豆黄、芸豆卷等,皆佳。据说来碗豆腐脑、白汤杂碎或滷丸子,也是不错选择,可惜尚未尝过。

 

现代麻花的制作,以面粉加发酵面和水揉在一起,成面团后,加盐或糖,以别甜咸,再搓成股,拧成麻花形,入油锅中,以七成热油炸透炸熟即成。

 

在甜的方面,北京回民风味的「蜜麻花」,又称「糖耳朵」,金黄油亮,松软绵润,甜香加蜜。热食固佳,冷吃也别有风味,焦香酥脆,历来是娃儿和酒客的最爱。尚有一种「脆麻花」,想要做得好吃,还得有真本领,盘条粗细均匀,火色润泽光亮,不能松扣垮架,只算是基本功,如不咯牙、不糊嘴、不苦不涩且无碱味,果能如此,才算工夫到家。而配食时,可选择甜豆浆、杏仁茶,一干一稀,一脆一黏,相辅相成,堪称绝配。若以它佐酒,首选必白干。

 

也是清真小点心

 

最后来谈谈馓子吧!它亦是用油水面搓条炸制而成,根据明代宋诩的《宋民养生部》,馓子「用油水同盐少许,和面揉匀,切如棋子形,以油润烙,中开一穴,通两手切作细条,缠络数周,取芦竹两茎贯内,置沸油中,或折之,或纽之,亦有和赤砂糖者,以蜜者。有用面撦条(抻面、拉面)煎」。以这样制作出来的馓子,与今日并无太大差别。

 

目前中国回族和其他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或欢度节日时,必食炸馓子,酥脆清香,可久藏不坏。它可直接食用,也可以奶茶浸泡,泡后化成小截,绵而不糊,适合老人食用。但我爱以荷叶饼裹食,昔日景美有售,就著白粥而食,香松适口,可谓小吃中的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