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推荐】恋爱这种病

【作者】
文_钟婉华/旅读
2022.05.01

在离婚率高涨的年代,以真爱为名的结合已成为大考验。因为去爱一个人,必须卸下心防、呈现出真实的自己,要能褪去某部分自我迎合伴侣,并投入大量精神时间持续为对方付出、甚或牺牲奉献,如此无私对待原本无血缘的陌生人实需极大的驱动力,然而这股能量究竟从何而来?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人只要坠入情网,大脑即开始亢奋而释放「多巴胺」的神经递质,会让人的睡眠时间缩短却精力充沛,变得活泼好动、健谈,甚至诗兴大发并将所有注意力和精神都集中在恋人身上,相处时感到幸福满溢,独处时顿觉孤单不安,就像陷入成瘾的状态。

 

 

然而时间一长,大脑累积的疲惫逐渐转化为焦躁,若恋人无法及时回应自己的需求,即可能开始暴走抓狂;若是亲密关系走向尽头,即可能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各种不理性的行为都可能在瞬间爆发;若是彼此感情趋于稳定,则注意力和精神慢慢转到自己觉得更重要的部分,看似稳定的恋情,考验才正要开始。

 

 

有些人总会感叹遇人不淑爱不对人,然而精神科医师冈田尊司在《恋爱这种病》书中,却将恋爱因果摒除于命运安排之外,归因于性格倾向。书中以人格解析为基础,透过对依附形式的理解,提供给不同类型性格的人患了《恋爱这种病》时的处方笺。他将性格倾向定义为九种:逃避、依赖、强迫、自恋、反社会、边缘、演技、亚斯伯格、妄想型人格,叙述这九种性格和其他性格配对后可能发展出何种恋情,并附录自我诊断表方便让读者对号入座。

 

 

如海明威与他第一任妻子便是自恋型人格和依赖型的组合,当海明威不务正业时,妻子本著奉献之心不弃不离,直到他外遇后婚姻才告终止。像这样将自己当作世界中心的自恋型人格,多数在社会上显得较活跃而能干,对于不认同自己的人会加以攻击挞伐,遇到像母亲般宽容或老实坦率者特别容易动心,若希望建立幸福的关系,最好能选择理解自己优点、并能对满足自己赞赏与疼爱欲望的伴侣表达感恩之意。

 

 

上述种种,说明患了恋爱这种病并非得了绝症,而是可逆转的。人类可以自行挑选恋爱对象的历史并不长,少了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能不能幸福的责任就得由自己承担,重要的是与伴侣坦诚相处时更认清自己是怎样的人,进而避开性格上的纠葛,获得适意人生。

 

 

【作者简介】

冈田尊司|Okada Takashi

1960年生于香川县。精神科医师、作家、医学博士。东京大学哲学系肄业。京都大学医学系毕业。京都大学医学研究所修毕。长年在京都医疗少年院服务,其后开设冈田诊所。现为冈田诊所院长,山形大学客座教授。站在人格障碍、发展障碍的医疗最前线,面对现代人的心灵问题。著有《母亲这种病》、《父亲这种病》、《启动心灵的对话》、《人际过敏症》(以上,时报出版),《依恋障碍》、《逃避型依附障碍》(以上,光文社),《人格障碍》(PHP研究所)及《亚斯伯格症候群》(幻冬舍)等多本畅销书。

 

 

【资讯内文】

作者_冈田尊司

译者_张婷婷

出版_时报出版

图片版权_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