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东写西服】他是席蒙斯,不想长大的彼得潘:与青年永无止境地对谈

【作者】
文_ 许向甫/ 旅读 图_ 视觉中国
2022年3月号 第121期
2022.03.30

电影《穿著Prada 的恶魔》的推波助澜,杂志编辑安娜温图(Anna Wintour)一时声名大噪。然而,即使是时尚女魔头,也不得不由衷盛赞他是时尚摇滚巨星。而他,是瑞夫席蒙斯(Raf Simons)。

 

 

一切始于马丁马吉拉(Martin Margiela)。

 

一九九〇年春夏,马吉拉那场被形容为「改变规则」的时装秀,也彻底改变了瑞夫席蒙斯。当时,他不过是安特卫普六君子的实习生,负责展场和藏品布置。在那之前,他总觉得时尚是表面光鲜而肤浅的,所以选择了实用的工业与家居设计作为主修。如今,这场名为「全白」的秀使他感到难为情,因为秀上一半的观众和他一样感动得痛哭流涕,至于另一半则是目瞪口呆。从此,他决心投身时尚,将服装带给他的共鸣,源源不绝地传递给观者。

 

一切都从日裔设计师影响说起

 

观其廿七年的创作生涯,可分为三个时期。九零年代,受到川久保玲、山本耀司、马丁马吉拉和赫尔穆特朗(Helmet Lang) 的影响,大量使用黑白灰与暗色系阐述反时尚。千禧年后,多是包浩斯明亮色块(注1),带有解构主义的倾向。再到现在,因厌恶过度商业化的当代时尚,以反流行表达自我。

 

©视觉中国

 

非男非女,年轻人该是第四性

 

「我认为服装应该有第四性形象。──第一性被爸爸粗暴地领走,妈妈只好委屈地成为第二性。同志叔叔阿姨是第三性,第四性则轮到连公民权都没有的青少年。他们的身心都迥异于父辈,可能是沙林杰笔下那个假道学的麦田捕手(注2)。」这段话贯穿了他的设计理念,颠覆了强调阳刚与菁英的男装,改变了廿一世纪的市场走向。

 

席蒙斯的男装充满叛逆的图腾,打破了正式与运动/街头的疆界。轮廓纤细合身,如发育中的青少年,比起老佛爷「即使减重四十磅,也想塞进海迪斯里曼(Hedi Slimane) 的迪奥男装」早了好几年。

 

同时, 他也将地下文化如庞克摇滚,带进流行时尚界,从年轻人的视角探讨时政、环保与消费等议题。比如〇二年春夏的FearGeneration( 恐惧世代),发表于九一一恐攻的前几个月,秀上充斥著蒙面的巴拉克拉法帽(注3),模特儿高举火把,诡谲不安的氛围,指向青年对宗教的偏执与对政治的不安。该系列体现了大众心知肚明却难以提及的议题,聚焦青年迷惘,强化了与年轻族群的连结,打造出属于他的时尚宇宙观。

 

©视觉中国

 

误闯高奢的少年

 

二〇〇五年,席蒙斯应Prada 邀请,成为集团旗下极简主义品牌Jil Sander 的舵手,这是他初次接触女装设计与高奢品牌。

 

循著品牌的极简基因,他带出了包浩斯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功能性之余,几何与色块碰撞、图形和线条重组,建构出一系列的情境氛围。此外,他也塑造了更前卫性感的当代女性,注入不同以往的明亮拼接,展现有如少年般的纯粹活力。

 

年纪渐长,才更要懂得年轻的心

 

经历风雨,席蒙斯不仅感叹时尚圈子过度商业,也由衷厌恶那些只为销售而生、没有灵魂的商品。

 

步入中年的他,不再如同过往那样,以生涩冷僻的音乐作为灵感。而是开始追忆自我过往,以oversized、拼贴、涂鸦、标语、艺术家联名与影视作品来建构青年形象,直白而视觉化的造梦情节,成了他与千禧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