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推荐】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

【作者】
河合隼雄
2022.02.07

荣格派心理分析师河合隼雄认为,由于日本人比较避免与众不同,要站出来讲话时,便需退一步以示没有凸显自己的意思,才开始发言,会先让大家认同自己是团体内一分子,才从团体中抽离成为他者;而美国人即使来自同一地,仍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藉著营造轻松的气氛融入团体,有别于他人的自我早已确立,融入他者则需讨喜的花招。

河合隼雄年少时嫌恶身为侵略者的祖国,连带传统故事和多数日本人信仰的佛教都无好感,认为过去所受的教育愚昧可笑,若要使日本从战败解脱出来,必须学习西方的理性与科学。于是他投身教育,为了能详尽解答学生的心理问题,便进入京都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而后获奖学金到美国、瑞士深造,迈入荣格心理分析师的大门。在美期间,有位分析师展示了禅宗的〈十牛图〉,河合对此一无所知,却深受「顿悟」的过程震撼,由于对禅宗较不排斥,才著手进一步研究佛经。

〈十牛图〉有十个顿悟阶段,河合认为「牛」的意象是人和自性的关系而产生的,人刚开始只是觉得内心有什么想追寻的东西,却无法确知是什么,人寻找、驯化牛、牛不见了,与人合为一体,回到源头「本无所失,何苦来寻」,最后人与代表自性而经历各阶段的老人合为真我。在西方,与〈十牛图〉同样象征自性化过程的则是〈玫瑰园图〉,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界定自身的意识,东方的自我最终与真我合为一,西方却区分出意识与潜意识。

现代西方教育从小就培养儿童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我,然而在东方文化,自我常依附在群体之中,多数日本人所信仰的佛教,更是要先意识别人的存在,包容各样矛盾。倾向强烈分割性西式自我的基督徒,处在以群体包容的日本环境,彷彿日本民间故事中,人与鬼所生下的「片子」无法适应人的世界,亦如从小学双语的孩子排斥另一种语言,不是因为语言本身,而可能是在异文化冲突下感到不自在。

花了卅多年比较日本和西方的自我,河合隼雄戮力研究影响儿童深远的日本神话民间故事,尤以佛教来探讨日本人的自我观,抱持「本无所失」的态度做心理治疗,遇到迷失自己、难以治愈的个案,不著意解决病人的问题或拼命想「治」好他们,而是分析师与咨询者同舟共济,将他者融入自身,引导他们自己走向自性化之路。

 

【作者简介】

  1928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毕业于京都大学数学系。1962年赴瑞士苏黎士荣格研究所学习,取得日本第一位荣格学派分析师的资格。持有世界沙游学会执照,为该会创始人之一,也是日本沙游治疗的主要推动者。

  河合隼雄不只是日本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更曾任京都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现任日本文化厅厅长。他以深厚的心理学知识为基础,长期于日本的文学、政治、教育、社会问题等不同领域进行论述、对话。著作甚钜,多收录于《河合隼雄著作集》。

【资讯内文】

作者_河合隼雄

译者_郑福明、王求是

出版_心灵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