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多角思考米其林:名家这样说

【作者】
文_ 陈静宜/ 旅读 图_视觉中国 
2021年10月号 第116期
2021.10.12

二〇二一年是米其林美食评鉴系统进入台湾的第四年,明年更宣布将把台南、高雄一并纳入评选范围;届时米其林指南将以什么视角看待向来有「小吃之都」之称的台南以及蓄势待发的高雄,令人期待。

 

 

然而,历经米其林指南的四年评鉴,台面上或许有部分获选店家因而名利双收,然而台面下,餐饮业对米其林指南评鉴的杂音也不曾消失──这自然不单单是米其林评鉴才会面临的际遇,任何评鉴都有正反两面的评论空间,而这也是评鉴或赛事有意思之处。未能引起讨论或争议的评鉴,恐怕不是无聊,就是不具影响力。

 

思考之一:米其林评鉴似乎有黑箱作业,不公平?

 

首先,米其林评鉴是基于对观光客所推荐的餐饮店家,以良善为出发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非「绝对价值」,无须把获选与否,认定为论断店家好与坏的唯一标准。

 

其次,我虽然无法确定是否有店家因为黑箱作业而获奖;然而我能确定,有店家是未经黑箱作业而获奖。此推论来自几个已发生事件:有店家获奖后,拒绝出席领奖;有店家要退星;有店家不接受媒体采访;有店家原本预计两个月后歇业,结果意外在这段期间获奖,虽然开心,却也依照原定计划歇业。

 

©视觉中国

 

思考之二:疫情影响,密探可能来不了,评了也没有外国观光客,相关部会不要在这时浪费钱!

 

交通部观光局证实以五年为期,斥资邀请米其林指南对台湾餐饮进行评鉴,以收国际行销观光之效。然而我认为,米其林评鉴对提升台湾餐饮整体的意义大过于观光,不必把米其林评鉴当成观光的速效药,而可当作是营养补充品。

 

产业的整体提升需要时间,要由最根本的观念开始慢慢地松动,从农畜供应者、业主、厨师、饕客开始──农畜供应者不只追求量产,而愿意投注生产好味道的食材;业主不单追求收益,而愿意挪用一部分收益,用来提升餐饮教育与硬体配备;厨师愿意投注更多心力,不光做到还要做好;饕客不只追求便宜,还乐于以消费来支持用心的店家。

 

也就是说,这并非单一群体的改变,而是整个系统的改变,松动之后才有机会产生翻转,进而找到往前进的力量。餐饮根基扎实、体质提升,长得又高又壮,自然有利于观光,短时间里或许看不出差异,然而经过五年、十年,便能明显看出变化,终极目标是即使没有米其林评鉴,观光客也自愿一直来。

 

©视觉中国

 

思考之三:为了迎合米其林评审规格,店家失去原有风貌?!

 

之所以产生迎合米其林评审规格、而使店家失去原有风貌的传闻,起因在于有些老店业主认为,硬体高档也是米其林指南评鉴的要点,因此花大钱装潢,而又为了回本,于是提高客单价或缩减食材成本,不仅使得表现不如以往,甚至造成老店走味。餐饮界的确曾出现过这样的状况,不过我也看到有些超过一甲子的老店,原本摇摆于歇业与继续营业之间,在得到米其林指南必比登的肯定后,重新受到鼓舞,决定继续营业且积极提升进步──如此一来,米其林指南非但没有让餐厅失去原有风貌,反而延续了一家老店的生命。

 

改变的基础,是要先了解自己特质的珍贵之处,再就不及之处补强。事实上,即使不改变菜色、价格,也能让品质逐步升级,重点在于从小处著眼、大处著手。就以姜丝来说,现在有厂商提供现成切好的姜丝,然而切好摆放的姜丝,为了避免长时间放置而变干,于是会泡在水里;这等处置法会让姜丝的香气都挥发掉,只留辣而没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