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别报导】美味肠粉大家抢:一卷干坤味

【作者】 干馨萱
文__ 朱振藩 图_ 王铭伟、何沐恬/ 旅读、CTPphoto
2021年7月号 第113期
2021.07.07

从港到台,从茶楼到饭店,声名在外的「肠粉」俨然成为两岸三地最为食客知悉的国民小食之一──口味无论甜咸、时段不拘晨昏,只消一碟香喷端上桌,总令来人牵肠挂肚!

 

 

谈起肠粉的起源,一说始于清末民初,一说兴于上世上世纪二、三〇年代之交。它最初是由广州一些肩挑小贩经营,沿路叫卖,因状类猪大肠而得名。当时的肠粉分咸、甜二种,咸肠粉又有「斋肠」和「葱花虾米肠」之别。其制作并不难,只消在大网筛子铺上白布,再将磨好的米浆(注:需加清水调稀,水与大米的比重约为三比一,稠者蒸熟过硬,容易结块;过稀则蒸不成形),以花生油少许拌匀,浇淋其上搪平,大火隔水蒸熟,最后去布,卷成长条状即成。过程简单俐落,模样则十分讨喜。

 

享用之时,每节猪肠粉可切成三到五段,用剪刀斜剪上碟。咸的通常加上熟花生油、生抽及辣酱等佐食;甜的则洒上炒香白芝麻,可以老抽和调料蘸食。由于爽软可口,而且经济实惠,故一问世即大受欢迎迄今。

 

以叉烧、鲜虾(含虾仁)或鱼片、猪肝等熟肉作馅的肠粉,在台湾饮食市场间颇受欢迎。©张芸芸/CTPphoto

 

「粉」味魅力无法挡

 

早茶讲究「一盅两件」,以一壶茶及两款小点里腹,培元固本,蓄精提神,肠粉特受欢迎,每每供不应求,以致需要候食,遂被戏称「抢粉」。从此之后,大小茶楼、酒楼竞相仿效,肠粉便成为早市必备的小吃品。

 

后来广州最有名的肠粉店有两家,一为位于宝华路的「银记」,另一为坐落带河路的「新升小食店」,前者以「豉油皇牛肠」闻名,后者则以「鸳鸯肠」最为人称道,均获广州「名小食」封号,食客如织。

 

「银记」于五〇年代起即驰名食坛,所制肠粉之妙,有口皆碑。特点之一是其肠粉在火候上,掌握得宜,成品雪白、薄韧、香滑,兼且造型雅致;之二为牛肉必须精选新鲜优质,滑嫩细理,并且用心整治调味;之三为淋浇肠粉的油,由花生油和猪油各半调制而成;之四为蘸料用特级生抽加麻油、糖、碱水等精心调成,制作严谨,一丝不苟,特别耐人寻味,盛名历久不衰。

 

至于「新升小吃店」的「鸳鸯肠」,其奥妙处,主要表现在肠粉的馅料上,即一条肠粉一半用牛筋和肥猪肉混合后制成馅,另一条则用处理后的纯牛肉。因其兼有两种风味,乃以鸳鸯命名。它的这种新花样,以特别爽滑甘香、馅味不尽著称,故能在美食云集的广州城中,攻占一席之地,至今享有令誉。

 

©王铭伟/ 旅读

 

非比寻「肠」多滋味

 

肠粉名目极多,风味各异,我在港、台两地,吃了多家酒楼、茶楼,包括饭店在内,估约百次之多,目前较流行的,分别是叉烧、虾仁及牛肉这三种。以往现点现做,常能吃到精品,今则由中央厨房代制再蒸,滋味便差多了。

 

八〇年代末,台湾经济起飞,港式海鲜攻台,赢得食客欢心,粤式饮食风气,亦成食界新宠,更名「港式饮茶」。在众多品项里,肠粉必不可少,偏好此味者众。当年的名店中,位于西门町的「春风得意楼」首先扣关,接著「红宝石酒楼」、「大三元」及「钻石楼」等继之而起,后饭店接棒,包括「兄弟」、「老爷」「福华」、「 三普」( 后易名「龙普」)、「中泰宾馆」等,门庭若市,好不热闹。至于「龙华楼」和「龙都酒楼」等亦受好评,蔚为一时之盛。各式肠粉销量极大,一图为快者,自不乏其人。而「龙华楼」略煎再上的肠粉和萝蔔糕,香气四溢,入口滑腴,一直深获我心。

 

由于肠粉在烹制当儿,须用湿布垫底或拉出,是以它又叫「拉肠」或「布拉肠」,今岭南地区几乎都称为「布拉肠」,我去广州、顺德、佛山、珠海、中山及潮汕地区时,招牌无不如此。所尝者皆现点现做,其形状正如猪大肠状,垒垒堆于盘中,有如岗峦起伏,碎肉点染其上,望之美不胜收,谓之为「碎肉肠」。我甚嗜食此物,佐以油条一根,啜吸浓稠白粥,早餐而得食此,真正自得其乐。

 

©何沐恬/ 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