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四月精采封面】遇見上世紀的流金歲月:百色

【作者】 黃采薇
文_黃采薇/旅讀中國 圖_麥翔雲/旅讀中國
2017年4月號 第62期
2017.04.13

「百色」之名得自於壯語音「博色寨」,舊時婦女在此浣衣,江水流淌而過,物產豐饒、天地無憂,直到商賈開港帶來了新的氣息,百色從土產大倉變身商賈場,而後甚至成為革命發跡地。

 

解放街

 

日既西傾,車殆馬煩,天色將暗未暗間來到百色市中心的解放街,眼睛一亮。

 

嶺南風格的騎樓,洋房一角細緻雕花,訴說的都是上個世紀初期的流金歲月,我就這樣遇見了百色。

 

粵東會館

 

在充滿野性呼喚的桂西,百色無疑是一理想的休憩小鎮:款之以美食,待之以好酒,百年老建築斑駁、街上行人舒適自得的愜意氛圍,令長久獨處於山與水之間的旅行者再次輕嗅人間煙火。

 

粵東會館

 

初見百色,很不桂西。如果車停在解放街一隅,會以為自己來到梧州、廣州,或者其他粵語城市。「百色」之名得自於壯語音「博色寨」,據說意思是「拍洗衣服的地方」,舊時婦女在此浣衣,江水流淌而過,天地無憂,土產作物種類既多,又因地處雲貴越三地之間,漸成農產貨貿之地。明末清初時,來自廣東各地的商人溯江而上,在此地開港設埠,商賈帶來了洋紗、香菸、火油等日用品,這右江、澄碧河交會的小聚落,漸漸有了新的氣息。

 

粵東會館

 

逐利而來的商人將桂西山區以及雲貴高原土產香料、茶葉、藥材在此裝箱,送上貨船順著水流運往南寧、梧州,甚至廣州,原先的河岸聚落熱鬧起來。廣東商人將嶺南常見的騎樓建築帶到桂西,河岸旁建起了店鋪,沿著澄碧河的嶺南風格騎樓,即是今日街坊的雛型,因為熱鬧繁華,當地人稱其為「大街」,中華民國時期稱「中正街」,這政治意味濃厚的街名當然在一九四九年後廢除了,改為根正苗紅的「解放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