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二月精彩封面】探詢北方民族故鄉:一路向北.邊境巡遊

【作者】 何沐恬
文_何沐恬/旅讀中國 圖_何沐恬、麥翔雲/旅讀中國、CTPphoto、視覺中國
2018.02.01

沿著北方邊境,額爾古納母親河蜿蜒流淌,孕育出豐富的森林、濕地、草原生態,更成為許多民族悠久文化的源頭。

 

多少個世紀以前,蒙古祖先從大興安嶺森林深處走出來,落腳呼倫貝爾草原,開啟嶄新的游牧生活。自此,北方各民族爭戰交融,在漫長歷史中也深深影響著中原、乃至世界。

 

今夏,來趟一路向北的壯遊吧!跟著邊境民族過一天,採下樹林中的野莓,暢飲純淨清泉,騎馬踏向無邊無際的茫茫草場……

 

呼倫貝爾──大自然的天堂,少數民族的搖籃

 

在濕潤的南方、山多平原少的臺灣成長,對於過去課本上北朝樂府《敕勒歌》所描述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總懷抱著浪漫想像: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遠方成群牛羊變成小小的白色、棕色斑點,豐美水草迎風搖曳如同海浪,植物的清香撲面而來。這樣大器的景色環抱,無怪乎孕育出北方人豪放爽朗的性格。

 

從森林部落到草原牧民

 

呼倫貝爾草原的北端,與大興安嶺森林接壤,許多部落,都經歷森林採集、打獵的階段,在部族人口漸增後,遷往草原,發展出遊牧生活。拓跋鮮卑也不例外,先祖從大興安嶺北部山林裡南遷草原上的大澤(呼倫湖一帶),再從呼倫貝爾草原向陰山山脈延伸,一直到黃河畔,開啟北魏王朝的豐功偉業。

 

©何沐恬

 

除了鮮卑人,東胡、契丹、女真、蒙古人等,都從這草甸鋪成的搖籃裡長大。其中一個小部族蒙兀室韋,也有著類似的遷徙軌跡,發源於大興安嶺的額爾古納河畔,後南遷呼倫貝爾草原。這個部族有一位家喻戶曉的後人,就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元朝創立者──成吉思汗。

 

隨著歷史演進,草原上的民族逐漸融入城市,原始的森林採集、艱苦的放牧生活,以及金戈鐵馬的征戰場面,似乎都成了遙遠的故事,只有豐美水草,仍迎風搖曳,如同海浪。

 

是這樣的嗎?

 

成吉思汗也見過的星空

 

親自前往呼倫貝爾,發現許多蒙古族、鄂溫克族年輕人正積極為傳統生活方式、部落文化的保存與延續努力。在鄂溫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產業創業園裡,新世代設計師轉化傳統皮件、服裝元素,打造適合現代人,卻不失民族特色的產品。錫尼河草原上的布里亞特聚落,則有家庭經營融和俄式風情的民俗特色餐飲,遊客可在主人親自搭建的蒙古包中享用。

 

 

蒙古族朋友感慨地說,小時候這片草地長得更高,矮小的孩子真會隱沒其中,而且當時牧草種類更多,現在已經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大自然貌似能跨越時光流轉、朝代更迭,其實也在不斷改變面貌。

 

至今呼倫貝爾的神秘與美麗,依然召喚著音樂家、文學家、旅行家。夜半時分,我們走出氈帳,「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地有如另一個大型蒙古包。映入眼簾的滿天星斗,與成吉思汗看到的是否相似?此刻,腦中不禁浮現蒙古族詩人席慕蓉女士的詩作:

 

以詩之名 我們搜尋記憶

縱使 一切都已是過去了的過去

在溪流的兩岸 目光迂迴之處

畢竟有人曾經深深地愛過

稍早如拓跋鮮卑 更遠如戎狄

 

這裡原是千萬株白樺的故居

有巫有覡 在暗夜裡一一點燃的篝火前

擊鼓高歌 齊聲頌唱

以詩之名 呼求繁星

──<以詩之名>

 

↶↶↶加入旅讀LINE@好友,免費送旅讀中國雜誌到你家!數量有限!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8年2月號【探詢內蒙古:呼倫貝爾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