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南島藝術展「溯源」:百件作品匯聚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深度探索南島文化

【作者】
文、圖_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2023.11.13

第一屆臺灣國際南島藝術三年展(TIAAT, Taiwan International Austronesian Art Triennial)於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位於屏東縣瑪家鄉)開幕。以「溯源(RamiS)」為題,匯聚共25位藝術家共同展呈。

 

展覽現場,觀眾將被帶入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之旅,深度探索南島民族的獨特文化面貌。展品涵蓋了繪畫、版畫、攝影、雕塑、裝置等多元媒材,呈現了南島藝術家的豐富創意和對當代議題的深刻思考。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來自臺灣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包括曾在雪梨雙年展和卡塞爾文件展上備受矚目的作品,也是它們首次在臺灣完整展出。這不僅是臺灣原住民文化的呈現,也是南島藝術與國際藝壇的深度對話。

 

展覽場地的八角樓則呈現展前田調查的影片成果和藝術家簡歷,加深觀眾對整體內涵與脈絡的認識。文物館展區「成為有靈的人」共展出11位藝術家,策展人那高.卜沌(Nakaw Putun)藉探詢原住民族泛靈信仰,反思人類如何借鏡古老智慧,找回與萬物共存的能力,亮點作品包含:

 

·排灣族藝術家武玉玲(Aluaiy kaumakan)的大型編織作品《煙(cevulj)—家的路徑》為延伸2022雪梨雙年展作品的最近力作,是藝術家集結受八八風災摧毀的大社部落婦女及耆老,用泥沙、草、木灰做為染料,共同拓印縫製記錄遺址的集體創作。  

 

 

·今年獲得第六屆Pulima藝術獎「雙年獎」的泰雅族藝術家林安琪(Ciwas Tahos)帶來獲獎作品《找尋Temahahoi的路徑》,透過尋找野生蜂蜜的過程,重新詮釋土地及身分認同、女性及酷兒身體的敘事可能性。  

 

 

·享譽國際藝壇的紐西蘭納格胡族藝術家麗莎.蕾哈娜(Lisa Reihana),呈現史詩級錄像作品《海洋游牧民族》,探索十九世紀紐西蘭面對外來政治挑戰時,文化領導、精神習俗和自我欲望之間的社會張力。  

 

 

·太魯閣族藝術家東冬.侯溫(Dondon Hounwn)的錄像裝置《BBRBAR-2.0》(BBRBAR為太魯閣語:那些碎的聲音)以紐約街頭的跨文化及消費景象穿插smapux(巫醫)以當代科技為新媒介傳遞精神世界訊息,探討太魯閣族在時代變遷下傳統價值存續的細小聲音。  

 

 

生態館展區「我們之所以是我們」共展出14位藝術家,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試圖從藝術家的創作思路,共思與探討南島語系民族彼此間的生命經驗與藝術發展。亮點作品包含:

 

·卑南族藝術家米類‧瑪法琉(Milay Mavaliw)大型裝置《路Dalan》將原麻色系編制作品從高空向下垂吊並串接著各地表上的土、石堆,形成島嶼與島嶼的連結意象,也象徵著南島語族千年來的歷史脈絡。  

 

 

·布農族藝術家胡家瑜(Ali Istanda)版畫作品《洪水過後就有島嶼》,改編南島民族普遍共有的大洪水傳說,以清新亮麗的色彩刻畫出人與島嶼、人與海洋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生活哲理與寓言。  

 

 

·排灣族藝術家郭悅暘(Ljaljeqelan Patadalj)及陳亮(Sutipau Tjaruzaljum)以共同創作的錄像、手織與複合媒材裝置藝術《距離pacacada》、《一席系列》,探討遷徙年代與復返議題,同時尋求新世代的文化自覺與認同感。  

 

 

·馬來西亞藝術家朱威龍(Chee Wai Loong)呈現高達5公尺的大型動力機械地景藝術作品《想家》。透過作品的飄動、聲浪、光影,讓異地游子找到歸航的標記。此外,本作設置處可見下方的隘寮溪,此流域與西邊大海相通,恰與藝術家作品遙相呼應。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明年2月18日,為期近四個月的展覽時間為觀眾提供了充裕的參觀機會,期望讓更多人有機會深入體驗南島文化的魅力。南島藝術三年展「溯源」的開幕,不僅是南島藝術的展現,更是一場對歷史、文化的深刻思考,期待觀眾透過這次藝術之旅,重新認識並珍惜我們豐富的文化遺產。

 

第一屆臺灣國際南島藝術三年展

展期:即日起至2024年2月18日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巷10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