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別報導】一片葉子串起寧波與京都

【作者】
文_ 張曉風 圖_ 圖蟲創意、視覺中國
2022年9月號 第127期
2022.09.08

早在唐代,寧波港便是對日重要通商口岸,聚集日本僧人、生意人和文化業者等,由此輸出了香料、器物以及唐朝詩文⋯⋯有意思的是,日語當中的銀杏發音本於漢語「鴨腳」一詞,恰與宋詩一樣,皆源於古代吳地方言。

 

 

寧波,江海之城

 

五四時代的文壇大將陳獨秀曾痛罵一切舊時代的舊東西,當然包括春聯。他非常鄙視那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的春聯。唉!這些知識分子哪裏知道,其實他們口口聲聲說要關懷勞苦大眾,但勞苦大眾最急着做的就是「賺錢養家活口」這件事呀!而在這副陳獨秀厭惡的對聯中,「三江」兩字指的就是這座火紅火紅的城市──寧波。寧波兩字在其他地區華人眼中看來幾乎等於「充滿『會賺錢的人』的地方」,寧波靠水來「發」──「發『財』」。

 

都說上海繁榮,但十個上海人中至少有五個來自寧波。

 

而春聯吉祥話裏的「三江」真要追溯起來,中國全境各省加起來不下二十個「三江」──但很顯然,跟賺錢有關的「三江」好像只能是寧波的那「三條江」。

 

「寧波」望文生義,跟「寧海」、「鎮海」、「臨海」、「上海」類似,是指一座近海的城。寧波人日常向老天爺說的祈禱詞大約是「不要讓我或我的貨行船時被海難淹了」──其他的,能幹的寧波人自會料理,不勞神明。

 

©視覺中國

 

唐代重港,文化口岸

 

寧波這座近海的城曾是日本僧人、生意人和文化業者極重要的口岸。二十世紀六十到九十年代,香港有位王敬羲以盜印臺灣作家的作品為生。而其實早在唐朝,日本商人已經很先進地早就盜印了白居易的單篇詩作去賣錢,生意還挺不錯的。一千三百年前沒著作權概念,白居易也無可奈何,他只抱怨日本賣家選的作品不是他自己最滿意的。

 

不過,日本文化商人想來應是很厲害的角色。白居易雖不太高興,但就商人角度而言,他們才不管你哪一篇詩寫得比較深刻。相反的,對他們而言,淺俗的才好,愈淺,愈好賣錢嘛!

 

我猜想,當時「漢詩出口」的登船地點很可能就在寧波。

 

還有一件事更好玩,日本人叫辣椒為「唐辛子」,讓中國白白撿到一項功勞。辣椒明明就來自南美洲,叫它「哥(倫布)辛子」還差不多!但,我推測,那時候剛好趕上日本的鎖國時代,日本商人就跑到中國來轉買外洋奇貨吧!我猜,這辣椒──不,這「唐辛子」──上船的地點很可能又是寧波一帶。

 

宋詩裡的「鴨腳」樹

 

更令我驚訝的是,中國江南一帶(如無錫、宜興、寧波)從前稱白果(即銀杏)為「鴨腳」,指的是銀杏葉子像兩片打開來的摺扇(可惜現今會用這種「地方性語言」的人太少了)。叫銀杏為「鴨腳」是因為那左右對稱的葉片很像鴨蹼。有時為了區別,則稱銀杏樹為「鴨腳樹」,而果實則稱「鴨腳子」。但銀杏樹或銀杏果都是宋朝以後才比較流行──對,沒錯,植物也有流行──應該說,等到此物到處都在栽種,到處都看得到、吃得到,就會流行。銀杏列入上貢物品,也從宋朝初年開始。所以,唐代詩人沒用「鴨腳」這種南方發明的「白話詞眼」,而宋代詩人如歐陽修、梅堯臣、黃庭堅、陸游、楊萬里卻都吟來很順口。「鴨腳」兩字十分庶民,視覺聯想也強,用當地方言來念,發音明亮清脆,令人聽了立刻心生歡喜。

 

奇怪的事又來了,我們的芳鄰日本人除了把我們叫做銀杏樹的這種樹寫成「銀杏」之外,居然也照吳地的方言,很親切地叫它一聲「鴨腳」。我請寧波、無錫、上海一帶的朋友幫忙發音,他們念的聲音分別是「阿(鴨)家(腳)」或「阿(鴨)蹶(腳)」,而日本的發音則是「i-chyou(宜舅)」。京都和寧波和中國南方海港之間應該曾有某些我們不十分瞭然的緊密牽連吧?一個寧波人到了京都會覺得「處處眼熟」、「處處耳熟」,也許並不是件偶然的事呢!

 

©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