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發現心台灣】東岸藝術正發生:山海之間

【作者】
文_ 林屏汝/ 旅讀  圖_ 林屏汝/ 旅讀
2022年8月號 第126期
2022.08.09

臺東縣是臺灣擁有最長海岸線的行政區,沿著臺11線行駛,海線風光盡收眼底。近年來東岸旅遊漸漸轉型,過去旅人熟知的景點之外,越來越多在地居住者與回鄉青年選擇以臺東這片土地出發,重新挖掘過去的歷史與文化,反思大自然與人們生活的關係。這樣一股新的力量加入,也為臺東旅遊帶來嶄新風景。

 

 

漫遊臺11線,感受藝術生活

 

由夏至秋是旅行臺東最好的時節,萬里晴空,陽光熱烈,也是海面最澄澈美麗的時候。自2015 年開始舉辦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便以東海岸沿途風景區為創作基地,進行藝術創作與活動串聯。今年大地藝術節以「群山之島,眾島之洋」為主題,希望藉由藝術串連起旅人、在地生活者與土地之間的連結。藝術節中當地藝術家以在地的材料與風景進行創作,展現臺東山海孕育出的阿美族文化,此外,也廣邀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以他者的視角凝視東海岸。

 

本著回歸自然、簡樸的宗旨,這些藝術品素材來自大地,竹子、漂流木處處能見東海岸的性格,除了拍照打卡,每個藝術品也都訴說著土地的故事。藝術節秉持著「大地」的精神,藝術家駐地創作,與在地居民交流;作品則隨著大自然生息,毀壞消亡後回歸大地。

 

作品散落於臺11線上,沿途欣賞藝術家創作的同時,不妨順道走訪臺東在地的工作室。近年來越來越多藝術家、料理工坊等進駐臺東,遍地開花的景象也讓臺東的生活方式開展出多樣面貌。

 

 

漫遊小鎮,走讀歷史

 

多數旅人熟知臺東的自然美景,卻未曾留意這片土地的歷史印記。金曲製作人鍾慧君老師身為土生土長的成功人,近年來致力於推廣當地的歷史文化,帶著來訪的旅人們走讀小鎮過往風華。

 

鍾老師口中的成功鎮歷史總是離不開小鎮的起點——「成廣澳漁港」,成廣澳過去又稱為蟳廣澳,是今日的小港漁港前身。如蟹螯般的天然的港灣地形讓這裡成為清朝時期前山的人們抵達東岸時選擇上岸的地點,也是東海岸最早出現商業貿易、文化交流的地區之一。日治時期,在菅宮勝太郎的建設下成為當時東岸最大的漁港,並改名為「小湊漁港」。

 

隨著港口出現,不同的文化一一登陸,族群間的交流也漸趨頻繁,成廣澳天后宮即是文化融合的絕佳見證。清領時期被派任後山的官員從鹿港天后宮請來媽祖護身,卻在途中遭到原住民阻攔,經過平埔族婦女的調解才得已順利的安置神像,是後山地區最早的天后宮。

 

民國初年,天后宮曾遭祝融之災,重建時因請不到西部的師傅,於是找來了當地的平埔族原住民協助廟宇的畫像與雕刻製作。如今在天后宮內可以看到樑柱上有著貓頭鷹木雕,廟門上的宮女圓臉大眼,儼然原住民女性的神態,處處充滿了後山原住民文化的氣息。成廣澳天后宮也擁有許多的原住民信徒,顯示出媽祖信仰與當地的貼近。

 

不僅漢族的文化信仰進入後山地區,商業往來也日漸頻繁。客家人溫泰坤首先洞見了此地的商機,便在成廣澳地區設立了「廣恆發商號」經營米、鹽等生活必需品的生意。雖然商號遺址現已僅存斷垣殘壁,但從留下的巴洛克式牌樓以及磚牆上防禦用的槍孔可見廣恆發昔日輝煌。

 

 

部落手工皂 傳統中創新

 

檳榔、菸草、小米酒,可說是原住民部落三寶,不僅是部落生活的日常,更在傳統祭儀中扮演著與祖靈溝通的媒介、給神靈的獻禮。從原住民文化出發,臺東的在地植物成為足渡蘭工作室提煉手工皂原料的素材。小小一塊肥皂,把臺東的土地、自然與人情都納進掌心。

 

談起自創品牌,老闆娘Avi 笑說:「都蘭向來有著可愛的諧音,選用這個品牌名稱是我們面對生活中負面情緒的幽默,同時也記錄著我們的足跡在遠離故鄉後回到都蘭這片土地定居。」

 

Avi、Dagula 夫妻在北部工作多年後毅然決定回到都蘭,以手工皂展開新事業。有著理工背景的Dagula 因緣際會下結識肥皂廠牌老師傅,便一頭栽進了研究手工皂的熱情中,這一鑽研便是12年,為了找出能使肥皂不變質、保留營養成分的配方,Dagula 可說是十年成一皂,研發出「會呼吸的肥皂」,取得工法專利,天然裸皂無需包裝,越放越好洗。遊訪臺東時不妨到來到足渡蘭體驗手工皂的製作,聽聽Avi 與Dagula說肥皂與土地的故事,感受大自然的療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