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書籍推薦】戀愛這種病

【作者】
文_鍾婉華/旅讀
2022.05.01

在離婚率高漲的年代,以真愛為名的結合已成為大考驗。因為去愛一個人,必須卸下心防、呈現出真實的自己,要能褪去某部分自我迎合伴侶,並投入大量精神時間持續為對方付出、甚或犧牲奉獻,如此無私對待原本無血緣的陌生人實需極大的驅動力,然而這股能量究竟從何而來?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解釋,人只要墜入情網,大腦即開始亢奮而釋放「多巴胺」的神經遞質,會讓人的睡眠時間縮短卻精力充沛,變得活潑好動、健談,甚至詩興大發並將所有注意力和精神都集中在戀人身上,相處時感到幸福滿溢,獨處時頓覺孤單不安,就像陷入成癮的狀態。

 

 

然而時間一長,大腦累積的疲憊逐漸轉化為焦躁,若戀人無法及時回應自己的需求,即可能開始暴走抓狂;若是親密關係走向盡頭,即可能出現強烈的戒斷症狀,各種不理性的行為都可能在瞬間爆發;若是彼此感情趨於穩定,則注意力和精神慢慢轉到自己覺得更重要的部分,看似穩定的戀情,考驗才正要開始。

 

 

有些人總會感嘆遇人不淑愛不對人,然而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在《戀愛這種病》書中,卻將戀愛因果摒除於命運安排之外,歸因於性格傾向。書中以人格解析為基礎,透過對依附形式的理解,提供給不同類型性格的人患了《戀愛這種病》時的處方箋。他將性格傾向定義為九種:逃避、依賴、強迫、自戀、反社會、邊緣、演技、亞斯伯格、妄想型人格,敘述這九種性格和其他性格配對後可能發展出何種戀情,並附錄自我診斷表方便讓讀者對號入座。

 

 

如海明威與他第一任妻子便是自戀型人格和依賴型的組合,當海明威不務正業時,妻子本著奉獻之心不棄不離,直到他外遇後婚姻才告終止。像這樣將自己當作世界中心的自戀型人格,多數在社會上顯得較活躍而能幹,對於不認同自己的人會加以攻擊撻伐,遇到像母親般寬容或老實坦率者特別容易動心,若希望建立幸福的關係,最好能選擇理解自己優點、並能對滿足自己讚賞與疼愛慾望的伴侶表達感恩之意。

 

 

上述種種,說明患了戀愛這種病並非得了絕症,而是可逆轉的。人類可以自行挑選戀愛對象的歷史並不長,少了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能不能幸福的責任就得由自己承擔,重要的是與伴侶坦誠相處時更認清自己是怎樣的人,進而避開性格上的糾葛,獲得適意人生。

 

 

【作者簡介】

岡田尊司|Okada Takashi

1960年生於香川縣。精神科醫師、作家、醫學博士。東京大學哲學系肄業。京都大學醫學系畢業。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修畢。長年在京都醫療少年院服務,其後開設岡田診所。現為岡田診所院長,山形大學客座教授。站在人格障礙、發展障礙的醫療最前線,面對現代人的心靈問題。著有《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啟動心靈的對話》、《人際過敏症》(以上,時報出版),《依戀障礙》、《逃避型依附障礙》(以上,光文社),《人格障礙》(PHP研究所)及《亞斯伯格症候群》(幻冬舍)等多本暢銷書。

 

 

【資訊內文】

作者_岡田尊司

譯者_張婷婷

出版_時報出版

圖片版權_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