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書籍推薦】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

【作者】
文_鍾婉華/旅讀
2022.02.07

榮格派心理分析師河合隼雄認為,由於日本人比較避免與眾不同,要站出來講話時,便需退一步以示沒有凸顯自己的意思,才開始發言,會先讓大家認同自己是團體內一分子,才從團體中抽離成為他者;而美國人即使來自同一地,仍覺得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藉著營造輕鬆的氣氛融入團體,有別於他人的自我早已確立,融入他者則需討喜的花招。

河合隼雄年少時嫌惡身為侵略者的祖國,連帶傳統故事和多數日本人信仰的佛教都無好感,認為過去所受的教育愚昧可笑,若要使日本從戰敗解脫出來,必須學習西方的理性與科學。於是他投身教育,為了能詳盡解答學生的心理問題,便進入京都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而後獲獎學金到美國、瑞士深造,邁入榮格心理分析師的大門。在美期間,有位分析師展示了禪宗的〈十牛圖〉,河合對此一無所知,卻深受「頓悟」的過程震撼,由於對禪宗較不排斥,才著手進一步研究佛經。

〈十牛圖〉有十個頓悟階段,河合認為「牛」的意象是人和自性的關係而產生的,人剛開始只是覺得內心有什麼想追尋的東西,卻無法確知是什麼,人尋找、馴化牛、牛不見了,與人合為一體,回到源頭「本無所失,何苦來尋」,最後人與代表自性而經歷各階段的老人合為真我。在西方,與〈十牛圖〉同樣象徵自性化過程的則是〈玫瑰園圖〉,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界定自身的意識,東方的自我最終與真我合為一,西方卻區分出意識與潛意識。

現代西方教育從小就培養兒童成為一個獨立的自我,然而在東方文化,自我常依附在群體之中,多數日本人所信仰的佛教,更是要先意識別人的存在,包容各樣矛盾。傾向強烈分割性西式自我的基督徒,處在以群體包容的日本環境,彷彿日本民間故事中,人與鬼所生下的「片子」無法適應人的世界,亦如從小學雙語的孩子排斥另一種語言,不是因為語言本身,而可能是在異文化衝突下感到不自在。

花了卅多年比較日本和西方的自我,河合隼雄戮力研究影響兒童深遠的日本神話民間故事,尤以佛教來探討日本人的自我觀,抱持「本無所失」的態度做心理治療,遇到迷失自己、難以治癒的個案,不著意解決病人的問題或拼命想「治」好他們,而是分析師與諮詢者同舟共濟,將他者融入自身,引導他們自己走向自性化之路。

 

【作者簡介】

  1928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數學系。1962年赴瑞士蘇黎士榮格研究所學習,取得日本第一位榮格學派分析師的資格。持有世界沙遊學會執照,為該會創始人之一,也是日本沙遊治療的主要推動者。

  河合隼雄不只是日本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更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現任日本文化廳廳長。他以深厚的心理學知識為基礎,長期於日本的文學、政治、教育、社會問題等不同領域進行論述、對話。著作甚鉅,多收錄於《河合隼雄著作集》。

【資訊內文】

作者_河合隼雄

譯者_鄭福明、王求是

出版_心靈工坊

圖_©心靈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