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電影推薦】我想有個家

【作者】
鄺介文
2022.01.17

黎巴嫩女導演娜蒂拉芭琪作品《我想有個家》於坎城首度亮相,充滿張力的情節、意念先行的設定儘管未必符合影展胃口,卻早在曝光之際,廣受看好提名奧斯卡獎,最終確實不孚眾望。尤以虐兒案件頻傳的今日,看來更顯驚心動魄。

蘇亞十一歲的時候遭到父母逼婚,多年以來,陸續生下一個一個孩子。長到一定歲數,便轉賣給人口販子,換得經濟援助。如此生了又生、生生不息,包括十一歲的女兒莎哈,同樣「子承父業」,開始結婚生育的循環往復。男丁情況稍好,卻也擺脫不掉沒有生日、沒有戶籍、不曾上學、日夜工作的宿命,長兄如父的贊恩(其實也不過十二歲),就得扛起一家生計。某日,贊恩憤而離家,隻身在外走闖江湖,遇見形形色色的人,還因為一次意外鋃鐺入獄。回憶起來,真不知道如此這般的人生所為何來。於是,贊恩決定狀告父母,罪名是:只生不養。

本片藉由法庭審判,回溯一場「苦兒流浪記」,拉開宛如公路電影的情節線路,同時側寫黎巴嫩社會其餘問題,諸如性別位階、童婚陋習、非法移民、私生黑戶、獨居老人等等。峰迴路轉的故事,十足通俗劇色彩,然而無論攝影剪輯、場面調度在在令人信服。尤其一干素人演員往來互動,營造出的場景格外鮮活,媒體試映現場時而搥胸頓足時而唉聲嘆氣,結果應當達到導演預期。

歷時四年,導演於貝魯特街頭尋尋覓覓,物色合適演員,甚至成人角色也無一係由專業演員扮演。比諸贊恩與莎哈兄妹,其實雙雙來自烽火頻仍的敘利亞,淪為難民以後,一個送貨、一個賣糖,生活教育賦予他們極為寫實的情感厚度。尤其前者,獨挑大梁,一肩扛起電影成敗,觀眾的情緒隨著演員的情緒起伏而起伏,誠實無畏的演出可以說是主宰本片的關鍵。上映以後,童星一家也獲聯合國協助移居挪威,就此逃離戰亂,戲裡戲外,贊恩都獲得一個家了。

演而優則導的娜蒂拉芭琪過往兩部作品同樣瞄準社會弱勢,可以見出其創作方向。於是,即便《我想有個家》評價分歧,並不影響導演初衷。興許,小男童星藉此機會獲得相對安穩的生活,黎巴嫩至此少了一個被迫輟學上街叫賣的孩子,比起好評劣評更為重要──這才是真正的超級英雄電影。

【資訊】

年分_2018

片長_126分鐘

導演_娜迪拉巴基

演員_贊恩阿勒費亞、尤丹諾席菲拉

管道_DVD

圖_©海鵬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