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高昌:絲路明珠

【作者】
文_ 李純瑀、張芸、張慧萱、黃彥綾、吳歆宜、李春嬌/ 旅讀、武仲林、程惠敏、張芸芸、藺安暘/ 中國旅遊 圖_達志影像、中新社、視覺中國
2021年9月號 第115期
2021.09.21

漢唐以來,高昌為中原連接中亞與歐洲的重要節點,彼時波斯商人帶著葡萄、香料、寶石和駿馬來到高昌城,又從此地帶走中原的絲綢、瓷器、茶葉、火藥、造紙與印刷術,東西方商貿往來蓬勃興盛。加上不同宗教陸續經高昌傳入中土,高昌占據極佳地理位置,因而成西域大國。

 

 

火焰山腳下的虔誠佛國-高昌故城

 

現今高昌遺址為世界上保存相當完好的土築古城之一,形狀略呈正方形,城鎮格局似唐朝長安城,全城分為外城、內城與宮城並擁十二座城門。出土物品以陶器為大宗,且透過壁畫殘片內容證實,佛教製品多以唐朝藝術風格為主。殘存遺跡大多為佛教建築,光是佛教寺院就多達五十幾處,加上眾多佛教遺物與當年玄奘講經說法的講經塔遺址,雖經風化侵蝕不見當初宏偉之貌,但透過遺存仍能想見當時的佛法昌盛、商人絡繹不絕之貌。

 

洗盡鉛華容顏凋零-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高昌人因篤信佛教,便於南北朝末期在火焰山後方峽谷中,修建了壁畫綺麗多姿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在維吾爾語意思為「裝飾美麗的地方」,千佛洞共鑿有八十三個洞窟,現存五十七個,內有壁畫的四十個,此地多個世紀以來一直為高昌佛教中心,全盛時期的千佛洞平台上,還築有高大殿堂、迴廊與木門樓等。西元一九八一年, 此地出土《粟特文摩尼教書信》,書信以粟特語寫成,為摩尼教徒寫給東方教區慕闍(主教)的信件,此物證明了摩尼教曾在高昌回鶻王國中盛極一時,此項珍品也入選中國《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吐魯番地下博物館-阿斯塔那古墓群

 

阿斯塔那古墓群為高昌故城居民的墓葬地,約建於西元三世紀,位於高昌故城北方六公里處。墓葬中官民不分階層同葬於此,而墓主並非僅只回鶻人,也有車師、突厥、匈奴與高車等不同民族居民,顯現當時高昌不僅是多元人種聚居地,掌權者也採較寬鬆的民族政策。加上此地出土保存良好的屍身與諸多精美陪葬物,阿斯塔那古墓群又被稱為「吐魯番地下博物館」。

 

©達志影像

 

唐爭西域的野心之作-北庭故城

 

北庭故城為唐朝建設的北庭都護府,其原型出自柔然建立的可汗浮圖城。西元七〇三年,為解決東突厥復興意圖謀奪西域之危,武后下令設立北庭都護府,下轄金滿、輪台、蒲類與西海,以鞏固西域勢力並增強兵力,其後北庭更被升格為北庭大都護府,與安西大都護府分別管轄西域。九世紀時,高昌回鶻將北庭當為陪都。元朝更曾與此設立「別失八里元帥府」,使北庭故城成為當時北疆重鎮,不僅為絲綢之路上的明珠,更兼軍事要地,現今也名列世界文化遺產中。

 

皇家寺院裡的佛教殘影-高昌回鶻王室佛寺

 

高昌回鶻王室佛寺又稱北庭西大寺,位於北庭故城西邊七百公尺處,顧名思義其為高昌回鶻在北庭建造的王家佛寺。佛寺最初建於西元八世紀,十世紀時高昌回鶻將其擴建為王家寺廟。寺廟主要分為南、北兩部分,建築形式為前殿後塔,並分正殿與東、西等眾多配殿,北部為塔型主殿,並殘存二層環築的洞窟式大龕,南面則以僧房、庫房等建築為主。現今也同列北庭故城遺址群裡,名列世界文化遺產中。

 

唐驛站創絢爛郵遞史-交河驛

 

交河驛自唐朝時期即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但斗轉星移朝代也換了一輪又一輪,當年的驛站早已隨著歲月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現今交河驛為當地政府仿照古驛站復原之景。

 

唐朝驛站系統極為發達,朝廷以長安與洛陽為中心向外輻射,於各地廣設驛站增快消息傳遞速度。如發生戰事,騎兵也可行走驛路,不僅增快行軍速度,也在停駐各驛站時能將最新戰況送往國都,使得西域驛站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