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港澳﹞吃進王謝堂,吃進百姓家

【作者】
文_旅讀編輯部 繪_希拉/ 旅讀中國
2020年12月號 第106期
2020.12.02

電影《桃姐》一幕,劉德華與一群老同學回味著桃姐的「滿漢全席」,滷牛舌、八寶鴨、水蟹蒸蛋、芋頭糕,在在是市井地道的住家菜,喚起許多香港市民對於家常料理的懷念。隨著時代腳步愈發繁忙,許多人都淡忘了那段煲湯總是得煲上三、四個小時的日子。在這座城市裡,什麼事情都要忙都要急都要快,唯獨烹煮這件事要不忙不急不快。從高檔筵席、住家菜色到街頭小食,港澳美食裡自是能夠品出不隨時間褪色的黃金年華。

 

 

小販與食神,各扛粵菜半邊天。

 

一本不起眼的紅色小書,成了美食業界的必爭之地,咸認是餐飲業界最具影響力及公信力的評比,繼而引發「摘星旅行」的風潮。餐盤裡的豔異繽紛絕美至善,在在逃不過評審委員的火眼金睛。如此這般高規格檢視,在於料理是時間凝結的片刻,是旅行永恆的記憶,是主廚生命的哲學,是諸多故事的總和。而米其林選擇落腳之處,每每意謂通過美食殿堂認證。香港與澳門,則是兩岸第一、亞洲第二個獲選地區,宴飲水準可見一斑。

 

從以美食勾連人際的《美味關係》,到以美食穿透人情的《海鷗食堂》,放眼望去,似乎香港是世上唯一擁有這樣器量的地方,能夠讓一介路邊攤小販榮膺一代食神。《食神》是香港回歸前最具代表性的港片之一,史蒂芬周從撒尿牛丸開始重啟人生,簡單的叉燒飯成了頂尖的獲獎作,其間隱喻的未嘗不是一種香港精神。走上街頭佔領小食,最黃金的點滴氣氛都在這裡。

 

宴無大小,食在人心

 

時常可以在電視上的美食節目裡見到,粵菜師傅接受訪問時總愛強調烹煮在於「鑊氣」二字。鑊即炒菜鍋子,鑊氣則是一種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熱炒之氣。尋常在家裡煮菜,會因為設備或材料的關係,爐火不夠旺、油煙不夠烈、蔥蒜不夠嗆、翻炒不夠勁而感覺欠缺了一點什麼,這是非得上館子才能找到的滋味。

 

都市活化急遽的香港,深水埗是少有保留七〇年代在地特色的區域,想要找一些老式的白底紅字手寫招牌,還是得到這裡來,附近鄰里的生活模式仍舊保有當年欣悅怡然的步調與氛圍。四張鐵皮在街邊圍出一格天地,收攤以後折疊桌椅統統捆綁堆放起來。彷彿變形金剛,每逢傍晚,四張鐵皮便又伸展開了一桌一桌滿漢全席。在香港吃大牌檔,柴米油鹽,熱燄掀天,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美食以外,更多的是觥籌交錯之間的熱絡與暢快。

 

吃的是甜與鹹,聽的是溫與情。

 

若要見識最通透最練達的香港人情,那麼就得起個七早八早上茶樓去,而且是有推車仔的茶樓。在這裡,推車仔指的並非大街上的流動攤販,而是穿梭在桌椅人龍之間、隱身在蒸籠熱氣背後,讓阿姐一面吆喝蝦餃燒賣一面談笑風生的港式點心。港式點心名氣之大已經無須筆墨形容,甚至英語詞彙最高權威的牛津詞典都收入了直接音譯為DimSum 的專有名詞。掀壺蓋、屈兩指、搭檯併桌、星期美點,飲食以外,茶樓裡藏著的還是民間技藝,還是待人處事。

 

燒鵝名店鏞記創始者之一甘穗輝曾在文章提及:「我喜歡酒家這種熱鬧感覺,我認為這裡是社會的縮影,當中有熟悉的人物事情,偶然幾位多年沒見的舊朋友,大家又可聚在一起話當年。」不單單是酒家,也很可以用作形容粵菜晚宴、港式飲茶,甚至大牌檔與茶餐廳亦無不可。這才明白,乍聽像是罵街的粵語,不過是港澳飲食文化的調味料啊。

 

你未必知道的港澳小吃 

 

砵仔糕©希拉/ 旅讀中國

 

 

碗仔翅©希拉/ 旅讀中國

 

 

 

格仔餅©希拉/ 旅讀中國

 

 

✦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12 月【美食,在台灣!亞洲通吃30+】

✦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