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翻一回造化天書:籤詩中潛藏的天氣之神

【作者】
文_徐維芷 圖_CTPphoto、視覺中國、RF123
2020年10月號 第104期
2020.10.20

我們日常在寺廟裡看到的籤詩,通常又稱運籤、靈籤、神籤等等,內容大都以詩歌為主,作為民眾問卜之用。從五代十國開始,就已經有了抽籤詩來預測吉凶的故事。到了宋代,各種類型的宮觀寺廟大多備有籤詩,甚至還流傳到日本──比方日本東京淺草寺使用的籤詩,其實出自南宋的「天竺寺觀音靈籤」──在此階段,籤詩的形式也已基本齊全,例如南宋寶慶時期(西元一二二五年至一二二七年)的〈護國嘉濟江東王靈籤〉,每首籤詩有四句七言詩文,並附解曰四言和聖意三言,用以解答籤文所示的吉凶禍福。

 

籤詩演變到現代,除了籤詩本文加卦頭故事配合說明之外,問卜事項的部分(也就是所謂的解曰)日益增加,像是婚姻、求財、功名等等各種項目,可以探討的部分極多。而近年氣候異常,在此溯及籤詩中關於天氣相關的民俗及影響也頗有意涵。

 

至廟裡求籤,通常有一定步驟。首先得拈香(或閤掌)稟神,說明來意及所求,其次得請示神明是否賜籤(通常以擲筊結果作為神意);如蒙獲應允,則進一步搖籤筒出籤,並再次擲筊,確認無訛後則依籤號取籤,以籤詩讀解。

©謝光輝/CTPphoto

 

 

風雨陰晴盡是天意

 

古代沒有氣象臺,百姓對於天氣的需求除了靠直覺經驗,也須仰賴神意。蘇軾在〈喜雨亭記〉裡面記錄了他於嘉祐六年(西元一0六一年)春天自行占卜未來收成,本來以為將會豐收,誰知後來竟然毫無風雨,百姓開始憂慮不安,甚至揣想:太守的占卜好像不太準確耶?這下尷尬了。三月過去,天終於降下毛毛細雨,但是百姓們還是認為雨下得不夠(蘇軾表示:不是下了嗎?你們到底想要怎樣?)……直到某天下起滂沱大雨,且足足下了三天,豪雨才停止。這下蘇軾終於鬆了一口氣,不用被鄉親苛責了。

 

而當代的臺灣,當居民希望能預先得知明年雨水、稻穀(年冬)、生意、六畜等狀況時,會由廟裡的住持、管委會的主委或當年的爐主,在公開的場合向神明擲筊抽取籤詩,依照四季節氣詢問,由神明預告村落來年的狀況,這種儀式被稱作「抽公籤」,也是代表民間希望獲得神明的祝福與示警。

 

事實上,籤詩在解曰有關於雨水的部分,也有許多不同的應對內容,而從這些條目中,亦不難理解地方鄉親急迫的心靈:

 

尚未有(鄉親:那是要怎樣才會有雨呢?)

不日到(鄉親:有拜有希望,但請問是哪一天呢?)

月半無,月尾有(鄉親:月底是嗎?太好了,所以現在沒有很正常嗎?好不安。)

甲子日得有(鄉親:有明確日期,讚!)

朝夕即到(鄉親:馬上到。萬歲。)

必來(鄉親:求你了,一定要下雨。)

暴到(鄉親:來吧!讓雨來得更猛烈吧!)

久不至(鄉親:完了!)

 

但萬一不幸抽到最後一條「久不至」,這時候鄉親們會怎麼做呢?當然是動員舉辦祈雨大典,跟旱災拚了!

 

 

✦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10 月【求神問卜三千年】

✦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