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民國風流】蔡元培逝世八十週年紀念:大學之道在於先生

【作者】 甘炤文(Tiger)
文_甘炤文/旅讀中國 圖_CTPphoto
2020.03.20

「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等,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 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身分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對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 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 美國知名教育家、哲學家 ‧ 杜威( John Dewey )

 

 

二〇一八年五月四日,正當北京大學忙著張燈結綵、慶祝建校一百二十週年之際,不少學者和文人亦紛紛提筆撰文,懷念兩個甲子以來時移事往的黌宇歲月。由物理時間推算,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始建於一八九八年,是全中國首座官辦的現代大學;可是它的金字招牌,卻是要留待近三十年後,才為來人所拭亮──這名來人,就是公認的「永遠的校長」蔡元培。

 

©資料片

 

看似順遂美滿的仕途,卻未能阻擋他對世事時局的思索。彼時戊戌變法方告失敗,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保皇派風流雲散,換言之要由體制內介入維新的想望等同落空;出於對朝廷的失望,蔡元培決意辭官回鄉,轉任紹郡中西學堂總理,但其推行新學的理念,復又與在地保守勢力產生衝突。

 

這些不順遂的際遇,逐步將他推往更加基進的路數。一九〇二年起,他先後組建愛國學社、光復會,更加入密謀起義革命的同盟會;民國成立以後,在孫中山的邀請之下,蔡元培接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一職,後因感袁世凱竊占革命成果而決意請辭,並轉往德、法等外邦研習,種下了他日後力圖透過教育改造國民性的因緣。

 

思想自由,相容並包

 

在鼓勵研究的基礎上,蔡元培亦支持學生多方參與知識活動,於是五花八門的雜誌刊物和社團相繼問世,從《國故月刊》到《新潮》,從新聞研究會到學術講演會、體育會等,遍地開花的態勢不唯落實了他念茲在茲的「思想自由,相容並包」精神,亦使得這所曾經充滿貴族世家氣息的「官府」,潛移默化為春風化雨的全人「學府」。

 

曾為北大學生、後復來臺擔任臺灣大學校長的傅斯年曾評價蔡元培,認為他具備中國傳統聖賢之修養,同時復能廣納西方自由博愛之理想,因此才得以撐開亂離的時代,在困頓之中張羅一方理想的教、學園地;而蔡元培對大學自治的堅持、對思辨能力的看重以及對知識環境的營造,適足以說明何以「五四運動」終究得以北京大學作為肇基點,替古老的中國帶來一次振聾發聵的政治與文化啟蒙。

 

蔡元培故居博物館 ©郭惠儀/CTPphoto

 

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

 

綜覽蔡元培一生,他真正投入教育行政工作的時期共有三段,其一是民初就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唐紹儀內閣的教育總長,期間發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等文章,具體闡釋教育理念,並制定一系列商榷現代中國教育體系的法令;其二是應范源廉之邀主持北大校務,在位十年間雖曾數度請辭,但基本已大刀闊斧改革北大原初叢生的弊病,更將他為現代大學精心擘劃的願景藍圖付諸實踐;其三則是受聘為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他以法國經驗為基底,意圖藉由大學院和大學區的劃定,由根柢處確認「教育」自外於政治力的獨立性。

 

這種對於教育獨立性的追求,或也體現在蔡元培面對五四學潮的態度上── 這場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發軔於「外爭國權,內除國賊」訴求的社會運動,很快就與各種除舊布新的文化思維相嵌合,雷厲風行之處,甚至可以說扭轉了中國社會近一百年來的走向。

 

蔡元培的藏書 ©郭惠儀/CTPphoto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3月 【滄海一聲笑:跟著金庸闖江湖】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

 

 

 

↶↶↶加入旅讀Telegram,最新動態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