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編輯室報告】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作者】
文_吳歆宜/旅讀中國 圖_石磐石/CTPphoto、
2019.05.01

自一九八七年首批世界遺產成功登錄後,中國大陸便颳起一陣申遺熱潮,歷時卅餘年,方興未艾。

 

這股高漲的熱情背後,並不僅僅出於文化保護目的,貌似更多著眼於「金字招牌」傍身後,來自中央政府的開發資金挹注及巨大門票收益。二〇〇〇年,山西平遙古城申遺成功後,隔年門票收入立即翻漲三十倍,足以一窺其經濟效益,更別說還有長城、兵馬俑、九寨溝等經典景點的珠玉在前。

 

驚人的開發收益、對民生經濟的肉眼可見的改善,結合地方官員對爭取政績的需求,三者一拍即合,創造了前所未見的申遺狂熱──上至省級政府下至地方單位,爭相舉債投入人力物力,只求搭上這班經濟發展高速列車。

 

據中國大陸世界文化遺產資訊產業中心資料,中國大陸總計有兩百多處地點正積極籌備申遺,其中六十二處納入預備清單。假設每一項目耗時五到十年籌備,少說得投入幾億人民幣資金,鉅額前期投入,使得一朝「鯉躍龍門」之後,往往隨之而來的是大肆開發與天價門票。最終,遺產的文化價值不但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反而遭受人為破壞。

 

本質上,經由利益驅動的中國式申遺,與世界遺產計畫「保護瀕危遺產」的初衷並不相容──文化資產的維護與保持所費不貲。近年來,早期熱衷申遺的歐美大國紛紛因不堪重負而停止申報,比如美國在一九九五年後就不再積極參與,而將相關資金轉移到國內遺產保護;英國也於二〇〇八年宣告,由於維護和修葺費用遠大於旅遊效益,因此決議退出。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民間漸漸醞釀出對申遺狂熱的反思,一如今年三月甫卸任的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所說,「申遺只是一種較好的選擇,而絕非唯一選擇。成為世界遺產更多地意味著保護全人類共有遺產的責任和承諾,遠不僅是觀光開發的宣傳手法,相關單位應「用理性和科學的態度對待申遺,端正申遺目的」。

 

終歸,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文化遺產為代價,殺雞取卵式的申遺路只會越行越窄。適逢近年中國大陸也許有望取代義大利,成為世界遺產總數最大國,是該暫緩腳步,思考如何平衡保護和開發。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9 年 5 月【完全保存版:世界文化遺產53+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 

 

 ↶↶↶加入旅讀LINE@好友,好康優惠訊息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