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跟我走】千尊泥塑萬般樓閣:直面漢唐巧匠工藝
歷經十三朝在此定都,西安市區保存的重要歷史古蹟從周秦漢唐延續到明清時期,各式古建築、帝王陵是西安最讓人熟知的經典印象。除卻大家所熟悉的兵馬俑,此次旅讀精選西安市及近郊五個鮮少遊客拜訪的百年古蹟,從不同角度再認識西安一次。
西安,中國古代歷史的活字典,經歷十三朝定都於此後,留存下來的古文、古物、古蹟各自分布,可能得用上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才有辦法在今天一一走訪。
為數龐大的古文物,承載著有形的時光足跡,工匠在上頭所雕的每一磚、每一瓦,刻痕將汗水與冀望停留於歷史的時間線上,現在讓我們細細品嘗,在文物背後所交織的故事。
千尊泥塑的千年古剎─水陸庵
走入大殿,三千餘尊彩塑佛像映入眼簾,這裡不是敦煌,是六朝古剎水陸庵。水陸庵位於西安藍田縣普化鎮,北朝時期,原是悟真峪北普陀蘭諸庵內的水陸殿,相傳庵毀後,由於三面環水,座落於依山傍水的環境,僅存下來的殿宇慢慢被世人稱為水陸庵。
唐時擴建後,與上、下悟真寺組成了一個佛寺群,規模宏大,為佛教淨土宗發祥地,也是僧人做水陸大齋的重要場所。宋、元、明、清時歷經多次重修,尤其明代時,秦藩王朱懷埢認爲此地風景秀麗而常遊歷於此,在奉水陸殿為家祠佛堂後,水陸殿大動土木修茸,且前後共花了五年多時間。
©邢正康/旅讀中國
對比中國各地佛教院落,水陸庵規模並不算太大,由山門、前殿、中殿、大殿組成。在這樣院落清幽、精緻小巧的環境下,實在很難想像在大殿內牆、柱上精細雕塑著大規模的彩繪泥塑,數量來到三千七百餘尊,是陝西保存最完整的彩繪泥塑群,很難不讓人心生驚嘆。
壁塑也稱為「影塑」,做法上將泥、細沙與麥秸做材料,以模具翻製造形,表面經過處理後敷彩上色,通常背面黏貼於牆上,是中國山水繪畫與壁雕合而為一的藝術形式。
水鹿庵的壁塑全部集中於大殿內,分為南北山牆、中央隔間兩壁及兩簷牆等四部分。泥塑上的造型與其想表訴的內容,皆圍繞著釋迦牟尼佛的降生與涅槃進行,在人物塑像上甚至還可以清楚辨識出表情、眼神、動態等細節變化,有些粗礦,有些文靜,在有限的空間中也能展現出氣象萬千之勢,宛如殿內中自成的小宇宙。
中央分為三個區間,釋迦、藥師、阿彌陀佛,均端坐須彌座上。釋迦牟尼佛像左右侍立著跡葉、阿難。藥師、阿彌陀兩佛左右側,也各有協侍侍立,均五指合十。三尊佛像背後均有雕工細節精湛的背光,遠看氣勢凌人,近看時精細的雕塑、栩栩如生的神情,彷彿能使觀者漫入與佛教對話的世界。
©邢正康/旅讀中國
南北牆上的泥塑同樣精彩,以橫軸連環畫的形式,呈現出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故事。這些泥塑相傳出自於熟稔影塑手法的唐代雕塑家楊惠之,他將「影塑」與「浮塑」做結合,創造出「壁塑」型式,將山脈石峰、雲海景觀與人物畫融入雕塑作品中,手藝精湛。後又經明朝大師喬仲超在楊惠之雕塑的基礎上重塑佛像。
然而當中值得留意的是,水陸庵內所有的觀音菩薩像上都留有鬍鬚。鬍鬚佛像的起源來自於古印度,主要來自當時僧侶們對於佛陀形象的想像與描述,在佛教入中國的幾百年間,佛陀形像已被各種地域文化及當時意識形態轉化融合,唐宋之後的漢傳佛教中,佛像已鮮少出現鬍鬚形貌,因此水陸庵內的鬍鬚佛像較為罕見,也成為一大特點。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6 月 【指點江山 橫越萬里長城】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
↶↶↶ 加入旅讀 Telegram,最新動態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