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講座回顧】邢義田:從圖畫中找歷史

【作者】
文_邢義田講述、李承融整理/旅讀中國 圖_邢義田提供
2018.09.13

圖像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經移植之後會蘊含不同的文化意義。

從草原地帶到中原,皆可見猴子騎在馬上的圖像,原有猴子能夠治馬病的意涵,後衍生出了「馬上封侯」的概念。

 

識得文字與圖畫的眼睛

 

歷史學教授邢義田開玩笑說:「上帝為什麼要給我們兩隻眼睛?是想讓我們一隻眼睛看文字,一隻眼睛看圖畫。」

 

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學生時代接觸到的歷史材料無論是一手史料如日記、書信,或是二手史料如史書等編纂過供世人閱讀的,都是文字性史料。

 

近兩百年來,幸而有考古學的多方發現,出土的非文字性材料越發豐富,邢教授透過旅行親眼所見與文獻結合,想幫大家張開另一隻眼睛。

 

從孫悟空任弼馬溫談起

 

如何從視覺性的資料補強文字記載呢?且舉一個猴子能治馬病的例子。

 

話說西遊記裡,孫悟空大鬧天宮,玉皇大帝拿他沒辦法,看能不能賞個官給他就能讓他老老實實,封他為「弼馬溫」,專門管馬。然而這個官名在歷史上從未曾出現,怎麼會平白跑出來個弼馬溫呢?

其實是用諧音字,意為「避馬瘟」。

咦,這個「猴子管馬就可以避免馬得瘟疫」的觀念是從哪來的呢?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卷五十一‧獮猴條》提到:「養馬者廄中畜之,能辟馬病……」

時珍曰:「《馬經》言:『馬廄畜母猴,辟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馬食之,永無疾病矣。』」

母猴的月經如果留在草上,馬吃了這個草,就不會得瘟疫。

如此看來,玉皇大帝讓孫猴子當弼馬溫,是有根據的。

 

不只是馬,古人在家畜養的牲畜如牛羊,都相信只要養隻猴子就能夠避免牠們生病。這在現代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明朝人是相信的。

 

而且這種想法並不侷限在中國,明朝與日本來往非常密切,許多物品、畫匠都傳至日本。日本十三世紀的繪卷裡,馬廄裡也出現了猴子的身影。

 

日本滋賀石山寺緣起繪卷第十七紙

 

可明朝人為何對此深信不疑?一定還有更早的原因。

 

北宋許洞《虎鈐經》卷十「馬忌」條:「養獮猴於坊內,辟患并去疥癬。」

南北宋之間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下「死馬醫」條:「故養馬家多畜猴,為無馬疫。」

 

北京故宮收藏了一幅名畫《百馬圖》,絹本三公尺長,全部都是馬,其中有一局部,有非常清晰的猴子畫像。

 

北京故宮藏 唐(宋)  百馬圖卷局部  絹本 

 

不只是文字,還有圖畫都能夠證明,這種馬與猴的醫療關係,可以追至宋朝。

 

再舉陝西西安的歷史博物館裡有一唐三彩,一隻猴子出現在駱駝身上,這便是非常好的視覺材料,能夠幫助大家瞭解,唐朝時已經有猴子能預防病疫這種做法。

 

唐德麟元年(644)陜西禮泉縣鄭仁泰墓出土

 

直接在文中提及猴能治馬病的說法,南北朝韓諤的《四時纂要》與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皆有記載,間接提及猴與馬的關係,漢代干寶《搜神記》和王延壽《王孫賦》也都有所著墨。

 

這是作者能在文字上找到最早的線索,多虧了考古學家,挖掘出許多更早的視覺性史料,讓人大飽眼福。

 

就算沒有文獻,猴與馬也形影不離

 

一九七三年甘肅金塔縣居延肩水金關出土的木板畫,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1973年甘肅金塔縣居延肩水金關出土木板畫

 

在這幅木板畫上,馬一旁的樹上,掛著好多貌似在盪鞦韆的猴子。顯示了當時養馬的訊息,漢朝為了對抗遊牧民族,建立了自己騎兵部隊。

 

                                     四川成都曾家包包出土漢代畫像石。

 

兩匹馬中間有根柱子,一旁有豬,柱子上有土黃色的圖象像極猴子。

 

                                 陜西旬邑百子村漢墓壁畫

 

春秋時,中國碰到的是戎夷蠻狄,戰國時,中原北方出現稱作胡人的草原民族。胡人的作戰方式是騎在馬上彎弓射箭,機動性極高,中原卻是車兵、步兵。趙國有一位趙武陵王便學習穿胡服騎射,師夷長技以治夷,戰鬥力高,表示此時中國已和遊牧民族接觸,並且學習他們的技術。

 

戰國時代隨著草原民族的影響,許多他們相信的醫治馬病方法也傳入中原。

 

戰國時齊國臨淄的瓦當,上頭的圖案,中間有棵樹,兩旁有馬,樹上有猴。當人騎馬在外奔走,配戴猿形帶鉤。

 

 1978年曲阜魯國故城出土猿形帶鉤

 

這樣的裝飾母題,毫無疑問在戰國時已出現。

 

這些非文字性的歷史文物,能將資料的時間線往前延伸。

如此看來,吳承恩在西遊記裡的敘事,不是沒來由,且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把眼光放大到整個歐亞大陸,猴能治馬病,不光只在中國的文獻裡才能看到,印度故事〈猴王復仇記〉:「馬受了燒傷,用猴子油脂可以治好」,伊朗的百科全書也有類似的記載。

可見草原民族這樣的想法,不只與中原接觸,與域外也甚有來往。

 

蒙古、鄂爾多斯、寧夏一代的博物館,收藏非常多草原地帶出土的文物,特點是飾品上都有一個能夠吊掛在身上的環孔,而裝飾物就是猴子騎在馬上。

 

 鄂爾多斯式青銅器 圖版89

 

馬上封侯的觀念出現

 

而富有寓意的「馬上封侯」概念,便是中國人賦予其更多的意涵。

 

北宋‧黃庭堅〈次韻胡彥明同年羇旅京師寄李子飛三章〉:「原無馬上封侯骨,安用人間使鬼錢」。

漢朝石畫上,除了猴騎在馬上,一旁還有人在射鳥,鳥又表爵,是獵取爵位之義,都是獲取官位的象徵。

 

                                               山東滕州漢畫館

 

河南南陽出土的文物,有無數以馬上封侯為題材做的玉器,抱著小猴子還有多子多孫的意思。

 

 

草原文化來到中原,除了保有原本的意思,又寄予了多層新的意思。

 

從平面到立體,從接收到想像,豐富的歷史故事與畫面不知不覺油然而生。

 

《立體的歷史》一書中還有關於左衽孔子、希臘大力士、羅馬禁衛軍等篇章,讓邢義田老師帶大家開啟一段關於歷史的想像之旅。

 

【資訊】

《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

作者/導讀_邢義田

出版_三民書局

 

書介_玉皇大帝為什麼封孫悟空為「弼馬溫」?孔子曾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左衽右衽真的那麼重要嗎?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赫拉克利斯(Heracles)如何流浪到中國,變身為佛祖的護法金剛?

想解開上述問題的答案,除了文獻資料之外,你可以有另一個選擇——圖像材料。

傳統史家研究歷史,大多依據文字史料,若是研究中國歷史,所徵引的不外乎《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史籍,或是日記、回憶錄等文字記載。但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只有文字性材料嗎?答案顯然不是,繪畫、石窟造像,甚至墓裡出土的種種文物,這些視覺性或圖畫的材料,都可以成為歷史研究的佐證。本書即以圖像資料為主角,以不一樣的視角,對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關係做一番精闢的闡述。讓我們跟隨書中的圖像,跳脫文字平面的歷史,進入三度空間的歷史畫面,盡情遨遊於「立體的歷史」中。

 

✦點此‧重溫讀書會直播✦

 

✦or旅讀中國youtube頻道✦

 

 ↶↶↶加入旅讀LINE@好友,送旅讀中國經典期刊到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