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別報導】活出大不同:壯族原鄉微旅行

【作者】 黃采薇
文_黃采薇/旅讀中國 圖_麥翔雲/旅讀中國、CTPphoto、視覺中國
2017年8月號 第66期
2017.08.11

既是中國第一大少數民族、又獲評價為「與漢族間沒有差別」的壯族,究竟有著怎樣的樣貌?這個最早掌握稻米種植技術、歷時千年的古老民族有著太多傳說,親身走入山區的原始壯寨,探詢那些城市裡隱而不顯、精細而別緻的、有別於中土的風景,揭開神秘的面紗。

 

 

從數據上看,桂西應該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告訴我,這是少數民族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州的少數民族人口總數居全中國第一、占了全省三成七,到了桂西的百色市,市區加上下轄各縣平均比例更高達八成五,壯民無所不在,然而,壯族元素卻幾乎難以探得──這裡和一般漢族為主的城鎮有什麼不同?相信一般人都會被問倒。

 

這種感覺,不單只是旅行者獨有。

 

壯族的高度漢化、狀文化的嚴重流失也曾讓地方人士憂心,以至於首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韋國清在表述壯族特色時,給了一個妙不可言的說法:「壯族和漢族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區別。」對外界來說,壯族的樣貌模糊,名字很新,究其族源卻又極其古老。

 

它隸屬於中國最早種植稻米的民族百越,兩千多年以前已經在嶺南地區發展出成熟的水稻技術,始皇帝卅三年,秦軍攻下嶺南,將壯人地區併入國土,壯族正式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裡。

 

兩張標記:米食文化與織錦技藝

 

然而,即使是最普通的旅行者,也能從中看出差異。

 

最顯著的兩點,一是糯米文化,二是針織技巧與其衍伸出的民俗藝術:壯族的代表性食物「五色糯米飯」以野外摘採的紫蕃藤、黃花、楓葉、紅藍染色而成,加上純白米,亮黃、烏青、番紅、靛紫,五色斑斕,豐富而美好。

 

至於壯族織錦和配飾,形象則更鮮明而綿長。根據衣著習慣劃分為五個支系:黑衣壯、白衣壯、青衣壯、藍衣壯和灰衣壯,其中,黑衣壯的服飾分為上衣下裙、上衣下褲和長袍三種類型,除了黑布衫,全身只有少數青、紅紋飾。

 

而壯族女子則每逢重要節慶必定銀飾傍身,髮簪、髮箍、戒指、手鐲、項鍊、耳墜⋯⋯,經過鑲嵌、鏤空,花絲、鍛造等繁複工藝,幻化出花、鳥、魚、蟲等圖像,精巧可愛,充滿活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