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旅讀會客室】從海島到高原的「發現者」:多揹一公斤的祝福

【作者】
文_Austin/旅讀中國圖_麥翔雲/旅讀中國
2017年4月號 第62期
2017.04.03

一公斤的分量究竟有多少?對進藏高達百餘次的李茂榮而言,

旅人行囊中多揹的這一公斤,不僅表徵著發自內心的體貼,也是對當地的善意關懷──而這些付出,最終又將轉化為無窮的心靈能量,反饋回自己身上!

 

 

 

「剛開始投入西藏線營運的時候,可以說是白紙一張、什麼都不懂,多半得仰賴地接單位提供意見,然後我們『學中做,做中學』,逐漸摸索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儘管如今,發現者旅行社已憑藉著包含西藏線在內的深度旅遊規劃,在業界樹立起隆崇的聲譽和典範,創辦人李茂榮回憶起當初自己「勇闖雪域」的歷程,依舊感到不勝欷歔。

 

彼時的西藏,尚屬觀光產業啼聲初試的冷門旅遊地,要想別闢蹊徑、得其門而入,除卻得先面對軟、硬體建置不到位等煩難,箇中最大的隱憂,還包括令人聞之色變的「高原反應」。在他長逾四分之一世紀的執業生涯中,經手處理過的高反癥候實在不勝枚舉:嘔吐、發燒、水腫……最嚴重的時候,患者必須即刻搭機後送至低海拔處,否則將有性命之虞。儘管外在的種種挑戰如此艱鉅,這些考驗並未打退李茂榮的決心──相反地,他開始著手研閱病症資料,並透過制度化的規範,要求旗下的導遊必須定時進修、熟知高反發作之際的處理步驟,當機立判合適的處置方式;此外,旅藏期間,掛著「發現者」名號出勤的每輛座車均須全程配備氧氣鋼瓶(非簡易的氧氣袋),務求在第一時間內提供旅客完善的照護。

 

 

發現西藏,發現需求

也是在一次又一次舟車勞頓的往返過程中,李茂榮有機會接觸藏地偏鄉地區的學校與家庭。「在十幾廿年前,當地──特別是後藏地區──住民物資匱乏的情形,絕對不是在臺灣的我們所能想像。」李茂榮談道,好比阿里、那曲一帶的遊牧人家,由於生活水平低落,再加上日常庶務繁重,父母往往不願意將小孩送往學校接受正規教育,寧可他們留下來襄理家業;再不然,好不容易有機會入學,後續卻由於負擔不起制服、課本教材等花銷,許多優秀的藏族子弟終究還是被迫捨棄了升學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