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考九天不怕挨餓?從《長風渡》穿越唐、宋、明的科舉考場!

【作者】
文_李開周 圖_《長風渡》官微、視覺中國
2023年9月號 第139期
2023.08.31

天剛矇矇亮,在一間間號房中,卻是一派熱火朝天之景,寒窗苦讀多年的考生們,將畢生所學盡數呈現於試紙上。

科舉制度流傳千年,各朝規定也有所差異。

影視劇《長風渡》裡,主角一連考了9天筆試,在真實科舉考試中,考生真的必須挨餓作題嗎?

 

最近《長風渡》熱播,用40集的體量,講述布商之女柳玉茹與豪門公子顧九思相愛相殺的故事。這部劇架空時代背景,虛構了一個在歷史上從來沒存在過的「大榮」王朝,但又不可避免地使用不同朝代的歷史元素。尤其是男主角顧九思參加鄉試那段劇情,將唐朝、宋朝、明朝的科舉制度任意使用,容易讓我們這些對真實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如墮入五里霧中。

 

《長風渡》究竟使用了哪些朝代的元素呢?顧九思參加鄉試又折射出哪些朝代的科舉制度呢?且讓我們打開哆啦A夢的時空任意門,來一場小小的歷史探秘之旅。

 

 

©《長風渡》官微

©《長風渡》官微

 

 

從手握大權到有職無權

 

本劇虛構出的時代背景是大榮朝,此朝共有13州,各州都有節度使,每個節度使都手握大權,掌控著當地的軍政和民政。從節度使擁有實權這一點來看,大榮朝就是唐朝,因為唐朝節度使權力極大,既能管軍,又能管民,還能徵收賦稅、任免官員,每個節度使幾乎都相當於一個諸侯國的國主。

 

到了宋朝,節度使還在,卻迅速淪為虛銜,有地位,有俸祿,沒有實權。即使在南宋初年,武將權力飆升,岳飛和韓世忠等大將已經顯露出軍閥的跡象,那時候的節度使也還是虛職,必須加上樞密副使、神武軍統制、某某制置使、某某安撫使、某某宣撫使等頭銜,才能調動軍馬,假如僅有節度使職位,怕是連一個小兵都指揮不動。

 

至於宋朝以後,節度使比虛職更虛,因為已經徹底消失了。所以,讓節度使擁有實權的大榮朝很像唐朝,然而大榮朝的行政區劃又跟唐朝不一樣——唐朝可不止13個州,而是有300多個州。

 

 

©《長風渡》官微

摺扇最初由日本人發明,在北宋時期傳入神州大陸 ©《長風渡》官微

 

 

唐朝制度搭上宋朝器物

 

如果我們留心劇中出現的道具,大榮朝看起來又很像宋朝。首先是摺扇,男主角顧九思和他的幾位朋友出場時都拿著摺扇。唐朝有沒有摺扇?沒有,只有不能摺疊的團扇、蒲扇、芭蕉扇。摺扇是日本人發明的,北宋時期才傳入中國。

 

其次是金錠,第一集開場不久,顧九思就試圖送給柳玉茹一枚金錠,從這枚金錠的馬蹄造型上看,頗有宋朝特色,宋朝以後的金銀錠一般是元寶形,像小船一樣。

 

然後就是鞭炮,顧九思進貢院參加鄉試那次,貢院門口的小吏用竹竿挑起一長串鞭炮,劈里啪啦地燃放起來。唐朝有鞭炮嗎?沒有,必須到北宋中葉以後,用紙張卷裹火藥和引線的鞭炮才得以發明。在此之前,中國人過新年,驅邪的工具就是爆竹,把竹子扔到火堆裡,燒得咔吧咔吧作響,那是真正的「爆竹」。

 

 

©《長風渡》官微

©《長風渡》官微

 

 

一場鄉試,多種解釋

 

如果我們留心本劇的科舉考試部分,其時代背景又彷彿距離宋朝和唐朝都很遠。不妨回看一下劇情:第11集末尾,顧九思參加徉州鄉試,柳玉茹和公婆一起送他,柳玉茹話裡話外說,鄉試要考9天,進了貢院就不許出來,夠顧九思受的。第20集開頭,顧九思的好友楊文昌也參加徉州鄉試,楊文昌父母送考,其母送到貢院門口仍不放心,要一直送到號房裡面去,結果被父親攔住了。然後就是9天之後,鄉試考完,顧九思回到家,突然想起自己答題時,破題用錯了一個字,不禁向柳玉茹叫苦。

 

劇中多次出現「鄉試」這個詞,鄉試是古代中國科舉考試的一個重要環節,指的是地方考試,通過以後就是舉人,然後就能進京考進士。在唐朝,考生如果想考進士,必須先參加縣官主持的縣試,再參加州官主持的州試或者府官主持的府試(州為普通市,府為直轄市),州試或府試合格,即可進京考進士。無論縣試、州試還是府試,在唐朝都不叫「鄉試」,而是叫「解試」。

 

到了宋朝,由於縣試太容易作弊,考不出真實成績,朝廷取消了縣試,讓考生直接參加州試或府試。宋朝的州試和府試同樣叫「解試」,只有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鄉試」這個詞才真正流行起來,但指的卻又不是類似唐、宋兩朝的州府試,而是由省級長官或學政大臣主持的更高等級地方考試。劇中顧九思和朋友楊文昌是徉州人,去參加徉州考試,如果按照唐朝和宋朝的制度,他們參加的只能是解試,沒有鄉試一說;如果按照元朝、明朝和清朝的制度,他們倒可以參加鄉試,但必須參加省級考試,而不是在他們家鄉徉州考試。

 

 

©《長風渡》官微

©《長風渡》官微

 

 

九天考一試,心繫凌雲志

 

許多觀眾認為《長風渡》是以唐朝為歷史背景。那麼好,我們來看看唐朝解試要考多少天。唐憲宗元和十三年(西元818年),白居易在杭州主持解試,總共考三道題:一首詩、一篇賦、一段帖經。所謂「帖經」,就是考官從《周易》、《禮記》、《詩經》、《尚書》等經典中隨意選一部,任意翻開一頁,用紙貼住其中一部分文字,讓考生根據上下文,將遮蓋住的文字默寫出來,所要測試的是考生對古代經典的熟悉程度。至於詩和賦,也都有要求,白居易要求考生寫一首以「餘霞散成綺」為主體的格律詩,再寫一篇以「長劍倚天外」為主體的賦。一首詩、一篇賦、一段帖經,總共要考多長時間呢?3天。

 

同樣還是西元818年,白居易好友令狐楚在華州主持解試,考題除了一首詩、一篇賦、一段帖經之外,還有一首長歌和一篇散文。因為考題多於白居易主持的杭州解試,所以令狐楚留給考生的答題時間也較長,總共考5天。事實上,唐朝科舉考試遠遠談不上成熟,考試時長和考試內容都沒有形成穩定的規則,解試可能考3天或5天,甚至只考1天也是可能的。

 

再看宋朝,宋朝科舉制度相對成熟,解試一般考9天,解試以後進京參加的省試一般考3天,省試之後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則只考1天。劇中顧九思參加鄉試,考試時長是9天,類似宋朝的解試。然而劇中又借柳玉茹之口說,鄉試連考9天,當中不許考生出場,這與宋朝解試並不相符。宋朝考場裡沒有餐廳,考生必須自帶飲食進場,而解試的時間一般又在中秋前後,天氣還比較熱,所以考生攜帶的食物不可能長期存放,所以考官必須定期把考生放出來,讓他們回家或者回客棧,去補充新鮮安全的飲食。在明朝和清朝,鄉試通常也是要考9天,也是讓考生自帶飲食,考官也必須定期把考生放出來,不可能持續9天不放人。

 

 

中國科舉博物館 ©視覺中國

中國科舉博物館 ©視覺中國

 

 

凌晨四點逐夢去

 

我們以清朝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北京順天府鄉試為例,看看古代鄉試的真實情形。西元1752年,舊曆八月初八凌晨四點鐘左右,順天府治下的考生就要趕到考場,等著考官點名。點完名要搜身,搜完身進考場,進了考場卻不能答題,因為第一份考題還沒有發下來,所有考生都要待在自己的小房間裡。

 

八月初九早上,考官公布第一份考題,考生開始答卷。答到天黑,自己點燈,考累了就在小房間裡睡下,第二天接著答卷。初十傍晚,所有考生必須交卷離場,回自己住處補充飲食。八月十一凌晨四點鐘,考生們再次趕到考場,再次點名搜身,進場以後領到第二份考題,晚上仍然要睡在各自小房間裡。八月十三傍晚,考生們必須上交第二份答卷,然後必須離開考場,再回到各自住處補充飲食,次日凌晨再次點名進場。八月十五領第三份考題,十六傍晚交卷離場,至此全部考完。

 

總結一下,假如顧九思參加的是清朝鄉試,那麼他在第一次進入考場和最後一次離開考場之間,還有兩次離開考場的機會,絕對不是連續9天一直待在考場裡。否則的話,他要麼會因為食物匱乏而餓死,要麼會因為食物腐爛變質而中毒。

 

 

©《長風渡》官微

©《長風渡》官微

 

 

****************************************

 

李開周

 

李開周

 

專欄作家,古代社會生活史研究者,擅長將生硬歷史以活潑生動方式呈現。出版書籍數十本,著作有《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包公哪有那麼黑:你所不知道的包青天》、《千年房市:古人安心成家方案》與《誰說不能從武俠學數學?》等。

 

****************************************

 

延伸閱讀

 

許仙與白娘子的最初是鬼故事?從《新白娘子傳奇》一探歷史

 

https://www.orchina.net/article/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