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恆春,恆夏:為生活調溫

【作者】 黃彥綾
文_黃彥綾/旅讀 圖_陳育陞/旅讀、古雲傑、阿飛衝浪店、伊亞帆船俱樂部 模特_陳兆瑩、陳德幸、黃彥綾
2023年7月號 第137期
2023.07.03

「恆春的土會黏人──

無論自小紮根的恆春人,抑或移居此地的墾漂族,採訪期間,這句話如同囈語反覆呢喃在眾人嘴裡。

物價不是特別便宜,交通不是特別方便,然而,擁抱山海的人們欣然接受半島的風吹日曬,真切地將每一個小日子過成大冒險。

 

南國,再見南國

過去在恆春短居期間,曾聽過一個說法:絕大部分搬來恆春的人有「三失」。──三失,指的是失業、失戀以及失去人生目標。

©陳育陞/旅讀

©陳育陞/旅讀

 

位在臺灣本島最南端的恆春半島,三面環海,西、南、東分別與臺灣海峽、巴士海峽及太平洋相接。獨特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緯度,令半島雖在本島卻似離島,既保有狂野瀟灑的山/海/風,卻仍有淵遠流長的人文歷史,自個兒發酵出有別於「頂頭(注1」的生活氛圍,吸引渴望新生的人們來此駐足。

1_閩南語,上面、上頭。因恆春為本島最南端,故在地人有時會以「頂頭人」稱呼外來客。

 

©陳育陞/旅讀

©陳育陞/旅讀

 

生態奇觀匯聚成華麗舞臺

狹義來說,恆春半島的範圍為屏東縣獅子鄉、枋山鄉、車城鄉、恆春鎮、滿州鄉及牡丹鄉。廣義而言,則涵蓋臺東縣太麻里鄉、金峰鄉、大武鄉及達仁鄉,大致上指中央山脈末梢一段的三角形區域。

由於位處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半島擁有複雜的地質;整體區域海拔高度不超過800公尺,使海風可輕易照拂,塑造出多變的地形。以台26線及屏200縣道為界,大致可將其地勢分為低山丘陵、珊瑚礁石灰岩臺地及縱谷平原。境內丘陵、湖泊、水潭、瀑布、斷崖、沙丘及礁岩無所不包,加之氣候終年溫暖,熱帶植物與珊瑚魚群繁生,自成遺世獨立的樂園。

 

©陳育陞/旅讀

©陳育陞/旅讀

 

不過,根據此地挖掘出的史前遺址及文物,原來早在6500年前,此區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而大約在1500年前開始,阿美族、排灣族及平埔族便已活躍於此。事實上,恆春的舊稱「琅嶠」,即源自排灣族語,意為「蘭花」。

©陳育陞/旅讀

©陳育陞/旅讀

 

入縣城,來呷一碗大麵吧!

但這南島一隅,卻是待17世紀大航海時代,才躍入海外強權及清朝政府視野。1867年,美籍商船羅發號(Rover)在南臺灣海域觸礁遇難,船員上岸後,被當地原住民視為侵略者,依其風俗規矩遭到處決;1874年,日軍以1871年宮古島人在此遇難為由,出兵掃蕩牡丹社、高士佛社及射不力社等原住民部落……先後發生的事件,遂使清廷慢慢加強對恆春半島的管理。

1875年,在沈葆楨等人的規劃下,以「車城南十五里之猴洞」為縣治築城,並以該地終年四季如春為由,擬縣名「恆春」。隨著城墻豎立,恆春也逐漸成為周遭居民生活起居的重心,從其俗諺「入縣城,呷大麵」可略知一二。

©陳育陞/旅讀

©陳育陞/旅讀

 

在當時,鄰近聚落老百姓若有日常採購需求,會靠著雙腳或乘著牛車或孔明車進城;辦完事後,就會在城內點上一碗麵歇腳停留。雖被稱作「大麵」,但因著周遭罕見人煙,一碗熱呼著、添上幾許肉片或豆芽菜的陽春麵也是經典了。歷經百年,恆春古城依舊是全臺現存最完整的古城。

 

大風吹什麼?吹來半島新風尚

百年後的如今,恆春鎮依舊是半島重要據點,更在當地政府的推波助瀾下,以其鎮內下轄的墾丁里為輻射,打造成觀光度假勝地。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上映,作品中樸實無華的小鎮風情、可親可愛的小人物與穿梭歷史洪流的浪漫愛戀,又再度掀起「墾丁熱」。

©陳育陞/旅讀

©陳育陞/旅讀

 

隨著社會觀念及職場型態轉變,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也有所不同,這塊包容著廣闊山海的土地,彷彿也成為人們逃離都市/逃離框架的最佳應許地,由此吸引一波波自詡為「墾漂族」的新住民在此紮根,或如同每年襲來的落山風,成為固定往返半島與他處的「二地居」。

©陳育陞/旅讀

©陳育陞/旅讀

 

來自不同地區、性格與專業相異的人們(但追求自由之心相同),就此交會於每一道綠山起伏的陰影、每一寸波光閃爍的間隙,以及每一次朝氣滿滿的「Hu~~(注2」,激盪出嶄新的恆春生活風尚。

2_據當地居民說法,恆春地區特有的打招呼用語。據推測是因此地風大,呼喊對方姓名不容易聽清,便會在姓名前後加上「Hu~~」。

 

©陳育陞/旅讀

©陳育陞/旅讀

 

 ****************************************

黃彥綾

 

《旅讀》雜誌企畫編輯。一九九五年出生,中壢高中、新竹教育大學畢業,主修心理諮商系,卻因離不開文字,在校輔修中文系及文化與藝術產經學程。貓派,海派,期望未來都能以文字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