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哥吃的不是早餐,是臺派浪漫

【作者】
文_ 陳育陞、鄭淳予/ 旅讀 圖_旅讀
2022年9月號 第127期
2022.09.02

一頓早餐,可以是實質上的尋求溫飽,也可以是性靈上的展示生活態度。各種本土的、異國的、量產的、媽媽手做的⋯⋯早餐在這片土地上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存在著,有故事,也有溫度,是臺灣最可愛的飲食現象之一。它是我們的日常,卻很值得驕傲。

 

 

一句「吃早餐了嗎」盡顯臺式浪漫

 

早餐之於臺灣人是如此重要,是日常,是生活,是精神,是情感。

 

關於臺灣人是多麼看重早餐,營養師不時會在社群上跳出來以科學角度告訴你怎麼吃、應該要起床之後多久才吃;奶奶則是強迫你出門之前一定要吃,好像不照著做就會失去整天元氣;早餐店阿姨總是能記住你什麼東西不吃,為你客製餐點。在理性與感性之間,臺灣早餐就是這麼的迷人浪漫。

 

相比世界各地,我們的食材物產與飲食文化一點兒也不輸人,今日若有外星生物來到地球調查這裡的早餐,如果要每一種都嘗一口,那它們恐怕一輩子也用不著離開了。各洲各國早餐匯集於此,有漢堡可頌三明治,有拿鐵奶茶思慕昔;甚至相同的粽子或粥品也可以分出南北特色,這麼多選擇,就怕你吃不完。若將這些地球上的早餐排列成一直線,不用說可以繞行赤道幾圈,就是排出幾個光年恐怕也不成問題。

 

 

從追求生存到追求生活

 

讓我們回看舊石器時代時的生活樣貌,在日復一日的狩獵採集中,每日進食的份數與時間隨機而定,甚至整日皆無進食也有可能。直到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遠古人發展出農業與儲存糧食的技術,想收穫更多作物就得取得更多的農地,隨後逐漸形成聚落。在這樣存有備糧的情形下,每日外出狩獵與採集以前的進食行為,人類學家推論,可以視為早餐的雛形。

 

現代人生活步調之繁忙,自然不能與石器時代同日而語,不過「早餐是餵飽辛勤工作之身心靈的重要一餐」這一個由早餐獨具的特質,千萬年來卻未曾改變。

 

從追求生存,到追求生活,公式不離先求溫飽,再求營養。直至今日我們餐桌上的第一餐,對於尚在發育階段的孩童,到青壯年,再到退休樂活人士都各具意義。在資源充沛的情形下,各群體皆能找到最適切的一頓早餐來源,想吃營養均衡的也有,想吃追求熱情的也有,生活在現代的人們(尤其臺灣人)實在太幸福。

 

 

世界獨一無二的感性早餐

 

如今早餐店在街頭巷尾處處可見,源於一九八〇年代開創的連鎖品牌美而美,撰寫出一篇輝煌的本土西式早餐史。經濟起飛的時代,婦女紛紛進入工廠上班,原本替家人準備早餐的重責大任,就由家裡附近的早餐店接手,擔起許多家庭的一日元氣來源。

 

臺式早餐店之蓬勃,我們甚至可以信手拈來數十個不同的連鎖品牌。有趣的是,在幾十個不同品牌之中,製作的餐點至少有八成以上雷同,一樣都有著鮪魚漢堡、火腿蛋吐司和玉米蛋餅。這就是早餐店的重要特質─提供顧客選擇便利。無論哪個品牌,都可以點到自己想吃的餐點。遠遠看見招牌了,便能約略知道有賣什麼,這套「全臺範圍內的本土早餐店皆適用」的邏輯,帶給顧客莫大的方便。

 

早餐店不單供應顧客早餐,同時供應顧客情感上的依賴,這項珍貴的特質在其他餐飲店家身上可能遍尋不著。它們多是社區性經營,煎臺前的叔叔阿姨可能是你每日第一個打招呼的對象,也可能是除了媽媽之外最熟悉你口味的存在。如此一來便間接帶給顧客心理認同,兼具聯絡鄰里的功能。早餐店是如此萬能,臺灣人是如此需要它,外國朋友以此作為創作題材也理所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