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專題報導】從末代皇帝到偽滿傀儡:命運捉弄?性格使然?

【作者】 何沐恬
文_ 何沐恬/ 旅讀中國 圖_ 任中豪/ 旅讀中國、何沐恬/ 旅讀中國、CTPphoto、視覺中國 繪_ 李雅婷/ 旅讀中國 參考資料_ 溥儀著《我的前半生》
2017年2月號 第60期
2017.02.16

 

 在戲劇領域中討論到「悲劇」時,常常會分為兩種類型:一為「命運悲劇」、一為「性格悲劇」。末代皇帝溥儀所遭遇的動盪時代,實非他個人能夠選擇,然而從小養成的性格,卻也為他前半生的「悲劇」作了註腳。今次,我們從溥儀的命運和性格,剖析他從高高在上的皇帝,一步步成為日本關東軍傀儡、走向「漢奸」之路的故事。

 

 

北京紫禁城©陳一年/CTPphoto

 

清宣統三年(西元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成功後,中國各地紛紛群起響應。清政府為了「平亂」,只得逐漸讓統帥北洋新軍的權臣袁世凱掌握了實際的軍政大權,然而他卻於此同時交上一群革命黨人朋友,左右逢源。最後,袁世凱與支持共和的革命黨達成協議,便反咬大清王朝一口,向當時攝政的光緒帝皇后隆裕太后及溥儀生父攝政王載灃威脅利誘,以「法蘭西革命史」中路易十六上斷頭台的故事恫嚇,加上提出《清室優待條件》安撫,要求溥儀退位。

 

大清皇室評估之下,認為一時之間頹勢難以挽回,只得忍痛由隆裕太后頒布年僅六歲的溥儀的退位詔書,結束清朝自順治入主中原起算兩百六十八年的統治。

 

皇帝之夢:幼時養成自傲性格

 

溥儀三歲登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三年皇帝,又糊裡糊塗地退了位。然而因為有《清室優待條件》的保護,即使民國已經成立,皇室仍獲准許繼續住在紫禁城,在城內保留「大清」國號,皇帝尊號亦維持不變,連供其使喚的宦官、宮女都沒少。另外還有「國民政府支付清帝歲用四百萬兩、特別保護皇家私有財產」等條款,使紫禁城儼然成為「國中之國」──歷史上一般稱為「遜清皇室小朝廷」──而溥儀就在這個小朝廷待到了十八歲。

 

優待條件對少年時代溥儀最深遠的影響,或許在於他往後性格的形塑。紫禁城中的溥儀依舊發布「上諭」,用宣統年號紀年,故臣贈諡,不改衣冠(辮子當然也留著),遺老遺少行跪拜大禮,出入、吃飯的豪奢排場更不可少。溥儀不論在正式教育中或與臣子、僕役相處的潛移默化下,都使他認為自己天生就是個君王,高人一等的地位不容動搖。

 

當時溥儀每天去毓慶宮讀書、給太妃請安、或遊一趟御花園,不可免俗皆要勞師動眾,後頭跟著幾十個太監,有的撐著大羅傘、扛著轎,有的捧著換用的衣服、拿著裝有各類點心的食盒、挑著各種急救藥,還有的帶著大小便器,可謂浩浩蕩蕩。

 

再以溥儀童年生活最常接觸到的對象──伺候他的太監來說,由於他們除了取悅主子以外,大多也迷信,時不時給溥儀講些宮中的鬼故事,或「聖天子百靈相助」的神話,這使他變得既怕鬼、相信因果報應,卻又不禁認為皇帝身分「自與常人殊」、連鬼神都要來相助。

 

由於小朝廷裡多數人自小就恭維他,使年幼的溥儀有時還真會忘記其他人也會肚子餓、也會感覺到痛。整個紫禁城可以說唯有乳母王焦氏真心關愛溥儀,以樸素的言語提醒他別人和自己一樣也是人。然而王焦氏在溥儀九歲時,卻在毫無過失的情況下被太妃們趕出宮外,任憑他怎麼哭鬧都沒用。

 

到了十一歲的時候,溥儀責打太監已成家常便飯。他冷酷無情、慣發威風的性格已經形成,連最親近的帝師陳寶琛都勸不過來。

 

溥儀西式裝扮©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