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書籍推薦】圖解台灣民俗

【作者】
文_鍾婉華/旅讀
2022.01.10

文化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愈趨城市化,設備和機能愈隨之歐美化,先民的智慧與傳統漸漸被代換。舊習雖漸從生活消失,社會仍有熱心傳遞傳統民俗者,也有欲藉與歐美不同的在地文化振興觀光產業者,表達他們對歷史文化的共同關懷。

臺灣先民多源自閩浙粵,原本的漢人時令習俗,因時空距離有了獨特的變化,加上不同區域的原住民傳統,進而豐富了臺灣的民俗文化。民俗學者李文環、林怡君所著的《圖解台灣民俗》(熱鬧逗陣版)以「人同自然、人對生命、人與社會」三個面向來解析臺灣民俗,歸納出「歲時節俗、生命禮俗、生活習俗」三大類。

中國的節慶多依時序,以自然規律歸納出四季的養生調息,亦希望由祭祀儀式祈求神明或祖先的庇佑、感謝天地恩賜的平安豐收,而個人的生命禮俗,則以儀式、行為型塑當事人在人生階段的生命價值與責任,都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共生與感恩。

書中歲時節俗類以時間為軸,從陰曆一月至十二月逐月簡介各節慶民俗,並附上說明如準備供品、正確拜拜、燒香有哪幾種香⋯⋯等疑難解惑,譬如廟宇中間多用柵欄或矮板阻擋,原來中門是神明出入的專用聖道,一般信徒要從廟宇外的右側、公石獅坐鎮的門進入,從廟宇內的右門出,這是因為左青龍右白虎(從室內往外看的方向),取「入龍喉(躍龍門)、出虎口(除煞)」的典故。

生命禮俗、生活習俗類則包含人生從懷胎到盡頭,藉由不同階段的儀式,感受自身與他人的關係與責任,如為了安產護孕到孩子出生而敬胎神與床母,希望孩子平安長大並關心其未來興趣,周歲時要抓周,另外還有日常食衣住行,如辦桌、用餐及舉箸禮儀等,都藏有敬天表謝意的祝福涵義。

依自然過日子,是先民的傳統與智慧;看手機過日子則是今人的習慣,古人沒有手機,生活貼近時序而不無聊,雖然有些禮俗在今日看來近乎迷信,但不妨在匆忙中試著把手機放下,以敬畏天地感恩的心,仰望一下夜空,讓心感受一下時序吧。

【作者簡介】

李文環

  高雄市大寮區人,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文學博士。專長台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致力地方文化資產之調查、研究與保存,近三年代表作品《空間與歷史:旗山文化資產之歷史論述》。

林怡君

  屏東縣東港鎮人,目前就讀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班,任教於屏東縣東新國中,喜愛創作、拍照、民俗活動,著有碩士論文〈東港迎王與家將陣頭研究——以丙戌正科為例〉。

【資訊內文】

作者_李文環、林怡君

繪者_三娃、余正隆

出版_好讀出版

圖_©好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