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神糧食】昨日不可追,明日之可期 :迎來一頁頁的老派通曆

【作者】
文_鍾婉華/旅讀中國 圖_麥翔雲/旅讀中國、漢聲雜誌社、聯經出版、廣場文化、台灣歷史博物館、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2017年1月號 第59期
2017.01.27

一年就在歡慶耶誕節的喧鬧中結束,轉身來過過老派生活吧!

 


作者_蔡伯勵 出版社_香港永經堂

 

廣東人凡事講究「好意頭」,於是名為「通書」的農民曆到了粵地便搖身一變成「通勝」,將「輸」轉為「勝」。

 

俗稱農民曆的曆書,早年亦稱黃曆或皇曆:一說是由黃帝傳下故稱黃曆;皇曆則因官方的欽天監頒訂而名。民間則參考官方曆書、結合各堂號自行加編的各類文本,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人情世故,故稱通書。台灣現今各擇日館出版的通書,相傳承自福建「繼成堂」洪潮和於嘉慶發行的編刻本;而廣東、香港的通勝則還保留古刻印本形式,除了曆法宜忌之外,尚補充供童蒙傳誦的三字經、顏氏家訓等。

 

中國農民曆自古即為陰陽合曆,並非單純的陰曆或陽曆。由於以農立國,須有曆法利於務農,尤其日照影響作物週期,月圓缺與潮汐相關,於是經長久觀察紀錄天時風向氣候,由天象推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將日照的廿四節氣與月相盈虧相合,為精密的天文數學。

 

供務農參考之外,曆書中還加入占測吉凶方便起居,約在先秦時,即有《日書》列出行事宜忌,後代陸續結合陰陽五行、命理、相宅、婚喪嫁娶等,因應時需加添各類文本,如舊時香港通勝有「英文常用字彙表」,台灣有「食物相剋中毒圖解」,可說是日常各類趨吉避凶的萬用手冊,稱為《通書》名符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