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梁啟超與臺中:從小京都到萊園

【作者】 甘炤文(Tiger)
文_ 甘炤文、林德俊、徐孝晴/ 旅讀  圖_ 麥翔雲/ 旅讀、視覺中國
2021年8月號 第114期
2021.08.19

臺中,一如其名,臺灣之中央,地理上位居島嶼西部中心。風和日麗,加上南來北往四通八達,宜居宜遊。清朝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選定今臺中市中心(當時為彰化縣範疇)建省城,至乙未割臺時仍未完工;「臺中」之稱始於日治,幾經改制,從臺中縣、臺中廳到臺中州,降及「臺中州」時期,轄域還包括今天的彰化、南投。

 

 

一九〇〇年起,日本政府實施市區改正,臺中始經建設為一個真正現代化的城市──以火車站為中心、按照京都的布局為藍圖,規劃了棋盤式街道,就從今日稱之為舊城的「中區」展開。

 

時至今日,散步在綠川、柳川之間,穿街走巷,不無「小京都」風情。

 

現代化初始的臺中城

 

在這座城市裡,有一場百年前的邂逅,為其後臺灣的命運埋下了啟蒙的種子。

 

一九一一年流亡日本的清末文人梁啟超,應霧峰林家族長林獻堂之邀訪臺,從基隆上岸,搭火車進臺北城,林獻堂一路相陪,接連幾日,白天緊湊參訪清領時期遺留和日治時期新開之公共建設,晚上至北投溫泉鄉,也到大稻埕旗亭接受臺灣仕紳款待。之後則搭縱貫線南下,與中部詩社「櫟社」眾文友相見歡,並假臺中公園旁霧峰林家的私人庭園「瑞軒」晚宴;次日拜訪東大墩(今中區)首富吳鸞旂的公館──吳鸞旂為霧峰林家女婿,也是協助劉銘傳建設省城的領銜人物。

 

梁啟超〈臺灣雜詩十七首之六〉有云:「蕩蕩臺中府,當年第一州。桑麻隨地有,城郭入天浮。江晚魚龍寂,霜飛草木秋。斜陽殘堞在,莫上大墩頭。」前半段歌詠臺中物產與建設,後半段則為劉銘傳未竟的省城夢興嘆。「殘堞」指臺中省城遺跡大北門明遠樓,梁來訪時,已移至公園內的砲臺山(大墩)旁保存,即今之望月亭,庭中有牌匾上書「曲奏迎神」,是今日臺中公園裡歷史最悠久的紀念物。

 

©視覺中國

 

公園埋藏臺中的身世,有一說「臺中起源於大墩」,大墩即指臺中公園裡的砲臺山。鄰近的市街在清朝稱大墩街,為臺中市區的濫觴。梁啟超留下足跡的臺中公園,有一部分原為霧峰林家瑞軒的庭園,後由林家把地捐出來蓋公園;至於同樣有梁啟超足跡的吳鸞旂公館,今雖已不存,但巧合的是,吳氏公館的「更樓」後來也遷移至公園裡,緊鄰北門遺跡。

 

梁啟超見到的臺中車站,是一層樓日式木造建築,尚未改造成「後期文藝復興風格」的辰野式建築。林獻堂的曾孫林承俊在梳理史料時,推測梁啟超當時心境:「和他所想像的舊臺灣省城,想必有著不小的落差。」(《旅途》第二章)梁所預期的光景,應該要和行程前一晚的大稻埕不相上下才是。畢竟當時日人的臺中城區建設正在起步,今臺中市最有名的第二市場,也是到了一九一七年才開設出來,時稱「新富町市場」。

 

若沿此思路繼續揣想,倘若「小京都」的街市風景尚屬尋常,那麼梁啟超臺灣行最精采的體驗與感受,當是城區行程之後的萊園居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