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以閱讀鋪成返鄉之路

【作者】 甘炤文(Tiger)
文_ 甘炤文、林德俊、徐孝晴/ 旅讀  圖_ CTPphoto、徐孝晴
2021年8月號 第114期
2021.08.17

問:不特別標明,恐怕有許多人不曉得:屏東擁有全臺第一座國家公園、第一個農村型社會企業,以及榮膺多次世界冠軍的巧克力⋯⋯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在地特色或隱藏的冠軍項目,是您認為外來者較不熟悉、卻值得介紹給大家認識的?

 

答:早期的人類學家進行田野調查時,大多喜歡從彰化平原或屏東平原著手,理由無他,乃因這兩地人口組構複雜,過去一度頻傳械鬥,卻在歲月的洗禮下逐漸磨合、彼此共存共榮。正是這層因緣,由移民帶入的宗教信仰和祭儀,相形之下便顯得十分多樣,例如大埔東石徐府廟,迄今保留入夜後持續普度的風俗慣習,而從這些絡驛的活動內容,便能窺見過往族群與人口遷移的端倪。

 

問:如眾所周知,屏東在地理區位上,不僅具備連貫臺灣東、西部的交通功能,境內的族群組構也因著長期的人口徙移,而呈現並存共榮的多元樣態。能不能和我們分享,您和在地 原住民文化 相遇的一次有趣經驗?

 

答:求學階段,身邊頗有些從三地門、瑪家來到市區就學的原住民同學,當時並不特別覺得怎麼樣;後來因緣際會,和泰武、來義的排灣族人相識,我很驚訝地發現,相較於北排灣的文化融合現狀以及集體的「基督教化」傾向,這些山鄉更多保留了原本的祖靈信仰,甚至還有族人擔任類似乩童、靈媒的角色,負責處理民眾問事、轉達亡者心意等業務。

 

在過程中,這群「天選之人」往往使用靈珠、葫蘆作為溝通異界的觸媒,某些儀式尚須輔以點白蠟燭、焚燒稻草等作業流程──總之,這一整套巫覡體系和泛靈文化觀可以說完全顛覆了我原本對部落宗教現況的認知:原來,在基督宗教之外,屏東還擁有如此可觀且令人著迷的信仰內容!

 

©Top Photo Corp/CTPphoto

 

問:您和妻子共同經營「繫。本屋」,這方空間不僅提供幾經選粹的精神食糧,同時也滿足了消費者喜新求變的味蕾!在創設之初,是否就決意採行複合經營的模式?而兩人各自的知識背景或興趣喜好又如何作用,終促使理想中的藍圖得以付諸實踐?

 

答:一開始決意在我的家鄉屏東開設獨立書店時,我們夫妻兩人就有共識:在這網路資訊發達的科技年代,一家書店光仰賴「書籍銷售」就想達到收支平衡,是絕對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我們也期許這家書店不僅只作為書籍展銷點,它應該要與社區、社群進行有機的互動與連結,成為豐富地方人文景觀的一顆種子。

 

而過去,我曾任職於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期間接觸許多地方創生內容以及活動企劃案,因此在經營書店之際,便一面引入公部門資源,藉由各項標案的執行,去壯大「繫。本屋」作為一文化場域所投映出來的能量。

 

此外,我們也都對飲食滿感興趣的,因此也試圖打造複合式的經營空間,透過「餐飲」與「在地」元素的碰撞,化合出新滋味──例如店內的招牌甜酒釀拿鐵,其靈感就是緣自所在地的眷村文化。

 

©徐孝晴

 

問:作為臺灣本島最南方、溝通東部和西部的端點縣市,屏東每予人悠緩而憊懶的邊境印象。這份印象真不真確?倘使要將屏東比擬為一道料理,您認為它會是什麼?箇中滋味又是如何?

 

答:大家想到屏東,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很可能是墾丁、恆春等熱門觀光地,然而屏東畢竟是一狹長的縣市,若實際攤開地圖來看,屏東市所在的緯度,其實和高雄市差不多!也因此,屏東雖然具備稻田青青、檳榔樹影婆娑的面向,但它多變的在地氣質,不啻有待來人慢慢發掘。

 

若以飲食為喻,對我來說,屏東的形象就彷彿「巴東牛肉」──為什麼是這道源於蘇門答臘的經典料理呢?我們的印尼看護曾經做過這道菜,又香又辣的滋味實則來自各式各樣的調料,而這些調料,又會因所在地域的不同而產生千百種排列組合的方式⋯⋯事實上,我們也曾嘗試以紹興酒燉煮,來呈現這道巴東牛肉!如此跨地域、跨族群、跨文化的交匯,不就是屏東最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