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府城春秋:達人指路

【作者】 甘炤文(Tiger)
文_甘炤文、林德俊、徐孝晴/ 旅讀  圖_ CTPphoto、旅讀
2021年8月號 第114期
2021.08.12

問:昔有云:「一府、二鹿、三艋舺。」作為清領時代全臺三大港市之首,府城臺南向來以其富厚的歷史底蘊和經緯交織的人文蹤跡,在大家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倘使我們將全臺各個城市/地區擬人化,您覺得臺南的角色形象會是什麼?

 

答:我覺得臺南就像一名攝影師,總是能透過獨到的「攝影眼」,從不同角度捕捉並存留歷史變化的進程。蔣勳在《池上日記》中,嘗言及當地依稀留存著珍貴的傳統技藝與產業記憶,其實臺南何嘗不然?比如和臺南市政府相距未遠的「 河樂廣場」,在拆除改建的過程中,即設法將空間鑲嵌回原來親水的脈絡,包括左近的舊魚市場,也因過往曾孵孕出豐厚的市井圖像,而得以在活化後重新面世,成為古都風景的一部分。

 

©郭建設/CTPphoto

 

問:您過去曾帶領高中學子編寫《府城文學地圖》、《府城文青地圖》等專著,不僅為地方文史內容別開生面,結集的成果亦頗受各界讚評!能否分享彼時在探勘城市記憶與文化源流的過程中,您個人是否亦從中獲得一些新的發現或體悟?

 

答:記得在引領學生踏察的過程中,很驚喜地發現許多由民間自行活化、老屋新生的文創空間,比如「飛魚記憶美術館」即為一例;而彼時那些參與踩線和寫作的同學,有部分在畢業後告訴我,他們同樣依循當初的訓練方式,行前設法查閱作家作品、傳記和研究資料等,將文學主題融入自身的環島旅程規劃中──歷史和地理經由「文學」產生了連結,這樣的「學以致用」,無疑令人感到欣慰!

 

問:整體而言,臺灣可謂典型的移民社會,而臺南作為歷史名城,過去也由於經貿開發等因素,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士移入。如果這些初來乍到的移入者,想要透過一部文學作品來理解臺南的風物民情,您會推荐哪一部?為什麼?

 

答:描述臺南地景或風物民情的作品很多,而今年三月間出版、由顧蕙倩執筆的《鹽田.新美.葫蘆巷:台南作家追想曲》,無疑是相當適合的讀物;該書交織了縝密的學術研調和文學想像,復現楊逵、葉石濤、白萩等前輩作家彼時的生活場域及生命軌跡,作者更採取不同視角(例如小說人物角色的觀點)敘述,透過文本的再創作和前輩形成心靈對話,不啻洋溢著閱讀的樂趣!

 

問:若邀請一般民眾述說臺南飲食文化的特色,言談間恐怕少不了直觀(或刻板)的一字訣:甜!您自己是如何看待這份「歷久彌新」的評價呢?能不能向我們推荐一道在地料理,它又能代表臺南(文化)的哪些面向?

 

答:的確,要討論在地的料理,「甜」自然是難以迴避的關鍵字,事實上,身為臺南人,對於這樣的評價恐怕還隱隱懷有幾分自豪呢!據作家王浩一的考察,過去嘉南平原廣泛種植甘蔗,而「糖」作為飲膳調料,以其相對高昂的造價和雅緻的甜潤感,廣泛受到中上階層人士眷愛,風行草偃之下,這股以甜為尚的熱潮便逐漸在府城流布開來了。至於談到臺南的吃食,我首先要和大家推荐臺南米糕──在葉石濤的小說〈紅鞋子〉中,飢腸轆轆的主人翁簡阿淘從「鋒國民學校」走回自家途中,便是摸出身上餘錢,向店家要了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米糕。事實上,臺南米糕既是尋常街頭食攤可見的小點,可與肉燥、魚鬆、小黃瓜組合,亦能夠搭配紅蟳等海料,成為高檔席次間不可或缺的美味;也因此,兼及庶民情懷與貴冑風範的「米糕」,或也能代表臺南雅俗共賞的文化面向吧!

 

©張芸/ 旅讀

 

問:暫且排開孔廟、赤嵌樓、安平古堡等名聞遐邇的古蹟地標,對於「第二次」前來臺南進行深度遊的外地客來說,您會建議他們造訪哪些進階(或私房)的景點?

 

答:據清代《續修臺灣縣志》所載,經民族路和成功路切截的新美街街段,由於彼時碾米廠、米鋪林立,故舊名「米街」,晚近因文創小店、咖啡館和民宿等進駐,已然形成充滿歷史光影和藝文氛圍的街區;而古稱「大銃街」的自強街,同樣得名自清領時期小北門上加建的砲台,街上坐落著臺灣最早的民設媽祖廟──開基天后宮、古蹟烏鬼井和老字號的餅店、香鋪若干,日治時期著名詩人楊熾昌(水蔭萍)亦曾寓居於此。這兩條街道都位於赤嵌樓附近,非常值得遊客前往遊覽,感受府城古色古香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