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包好便當遊春去

【作者】
文_Red Vera/旅讀 圖_ CTPphoto 繪_黃鈺真/旅讀
2021年3月號 第109期
2021.03.09

備齊了各種冷食美點,接下來,就是帶上便當到郊外春遊。《旅讀》為您精選寒食節最流行的遊藝活動,讓列位看官在美食與清風中一邊交際遊戲,一邊活絡筋骨,喚醒身體內新一年的活力。

 

 

拔河

 

拔河古名「牽鉤」,據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軍隊中利用器械、鉤住河中敵船拉扯的戰技,後來演變成大型體育競技。

 

《隋書.地理志》中記載,寒食清明正值開春播種之際,人們會舉辦聲勢浩大的拔河遊戲來祈禱豐收。到了唐代,拔河更成為宮廷鼓勵的節日活動,連大臣都會下場參與:比賽時,中間立大旗為界,四五十丈的大麻繩兩頭又分繫數百根小麻繩,最多可同時容納千餘人下場比賽;兩旁則有觀眾擊鼓助威,喧囂動天,磅礡的氣勢最是鼓舞人心,讓人滿懷激情與熱力迎接新一年的挑戰!

 

©王苗/CTPphoto

 

放風箏

 

風箏最初有「紙鳶」、「風鳶」、「風鷂」等多種別稱,傳說是五代時在紙鳶上另添加了竹笛,使其迎風作響,從此才有了風箏之名。

 

根據研究,紙鳶約是從魏晉南北朝到唐朝時逐漸普及於民間,並形成寒食清明放紙鳶的習俗。在風和日麗的春日放風箏,除了能舒緩身心,此舉還被寄予了放離晦氣、袪除災病的民俗意涵。如《紅樓夢》中大觀園一眾女子放風箏,便是在風箏飛到高處後將線剪斷,從而凝視遠去的風箏,想像所有煩惱亦將隨它一同遠去。

 

盪秋千(鞦韆)

 

關於秋千的起源,有一說主張是遠古戎狄所創、也有一說主張是從雲南拉祜族神話演變而來。從唐朝開始,盪秋千成為寒食節重要的女性遊戲;在元明清三代,清明節更有「秋千節」的別稱。

 

秋千不僅能讓女性享受身心飛揚的樂趣,淑女盪秋千的飄逸美姿,更是無數寒食清明詩文的最佳題材。唐玄宗將秋千稱為「半仙之戲」,比起現代人用美顏濾鏡創造出無數網路女神,在古代,只需往秋千上一站,迎風搖曳、裙帶飄飄,瞬間又一個神仙姐姐迷倒眾生!

 

折柳.戴柳

 

春季萌生、富含生命力的柳樹,不但象徵著春天的到來,也與寒食、清明的習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傳說中,晉文公用介之推墓前的柳樹嫩枝編成柳環戴在頭上以紀念故人,引起民間效法。在民俗學上,柳樹也被認定有避邪的功能,因此無論是上巳節的水邊祓禊儀式、或是寒食清明祭掃,人們便常折下柳枝用來避邪、鎮宅、驅趕毒蟲疫鬼,如栽種柳樹、門上插柳、頭戴柳環、折柳吹哨等,都成了此時節最流行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