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漢字文化圈的寒食節:東亞區

【作者】
文_Red Vera/ 旅讀 圖_ 麥翔雲、123RF
2021年3月號 第109期
2021.03.04

日本

 

學者劉曉峰在〈寒食不入日本考〉中指出,日本的冷食習俗其實是在地文化,而與中國寒食節無關。因為在古日本,天皇必須保持新火不被穢氣汙染,不會像唐朝皇室那樣賜發新火給民間;同時,日人為了避穢而實施火葬,參拜的多是村鎮或寺廟中的詣墓,也沒有藉郊野掃墓之機而春遊的民俗。

 

不過,日本的「和菓子」卻留有許多中國寒食的影子。在奈良、平安時代,遣唐使帶回了多款稱為「唐菓子」的花式油炸麵點〈 詳見P.61〉 ; 此外,唐朝還有一種用糯米外皮包甜豆沙、壓製成美麗花形的「透花糍」,更與和菓子高度相似。

 

鎌倉時代,日本僧侶又從宋朝帶回了羊羹──相傳此乃北方游牧民族將羊肉羹湯冷置凝凍的食品,後來被中原僧侶研發出素食版本。宋朝《山家清供》曾記載了一道將山藥與栗子切片、放入羊湯熬煮的「 金玉羹」;另外還有一道以石花菜凝結、名為「醒酒菜」的素肉凍,或許就是當時日本僧人見到的羊羹之原形。

 

韓國

 

同樣與漢字文化淵源甚深的韓國,則完整地接受了寒食清明的冷食與祭掃文化。韓國人甚至有俗語說「寒食死或清明死都一樣」,意即二者時間相近,沒有太大區別。

 

韓國的四大傳統節日:春節、寒食、端午、中秋,全部源自中國,在西元一四五一年成書的《 高麗史》 中, 便記載了九一八至一三九二年的高麗王朝已明令將寒食節列為禁刑的節日。從高麗王朝到朝鮮王朝,王室會賜發新火與舉辦祭祀,官員可以放假回鄉掃墓,節假期間不對犯人行刑。

 

民間的活動就更加多樣化,寒食節在韓國又稱為「空魔日」,百姓相信這一日鬼怪不敢現身,會進行掃墓、盪秋千、播種、植樹等種種活動,並準備涼拌豆芽菜、艾蒿糕、寒食麵(蕎麥麵)、寒食魚(黃花魚)等冷食來過節。

 

中韓邊境的朝鮮族至今都還維持著上墳與冷食禁火的習俗,他們會在祭祀完畢後在祖先墳前吃掉供品,象徵與先人共餐;同時也會在野外進行踢足球、盪秋千、摔角等體育競技。在韓國本地也同樣留有寒食上墳祭掃的習俗,民眾會帶著韓國清酒、艾蒿糕、飯團等冷食祭祖,並在墳墓或寺廟周圍植樹。

 

韓國艾蒿糕。©123RF

 

越南

 

越南寒食節與本地文化高度交融,呈現鮮明的越南特色。

 

越南將寒食/清明節稱為「湯圓節」,節日的由來共有三個典故,其一是中國的介子推傳說;其二是越南開國的「貉龍君和甌姬」故事,相傳嶺南赤鬼國的王子貉龍君娶了北國公主甌姬,甌姬生下一百個卵、從而孵育出百子,長子雄王後來創建文郎國,為越南第一個王朝。傳說之三則源自古代戰爭英雄「徵氏姊妹」,或有言這對姊妹帶領民眾武裝反抗東漢的壓迫,出兵前曾食用民眾獻上的湯圓,戰敗後則壯烈投江成仁。

 

越南人會在農曆三月三日食用湯圓來紀念這些交融的典故,湯圓也有乾式、湯式兩種。乾式湯圓較小顆,以糯米皮包紅糖塊,煮熟後撈出擦乾,灑上白芝麻;湯式則與中國湯圓相近,以綠豆為餡,煮熟後搭配糖水、椰絲、綠豆沙食用。越南人還會利用蔬果原材將外皮製作成五顏六色的模樣,更顯繽紛美麗。

 

越南湯式湯圓。©123RF

 

越南的寒食/清明習俗同樣是包含禁火冷食、上墳祭掃與上巳春遊的複合文化,但因越南氣候溫暖,上墳時間往往提早到臘月,人們會帶著豬肉、糯米飯、糯米點心、酒等冷食祭祀先人,然後在郊外野餐,男女也會對歌傳情。還有民俗學者發現,因為曾被法國殖民的緣故,近年來人們也會準備越式法國麵包作為祭祀冷食,展現越南文化寬闊包容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