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跟我走】後疫情時代人心更需撫慰:澳門大耶穌,如期出巡

【作者】
文_been/旅讀中國 圖_been/旅讀中國、CTPphoto
2021年2月號 第108期
2021.02.25

在臺灣多元的宗教文化環境中,神明的遶境出巡,幾乎可說是每個人生活記憶的一部分,媽祖、城隍、青山王、清水祖師、各種神祇王爺、甚至佛祖觀音都有自己的出巡慶典。全臺從南到北,幾乎月月都有,強化信仰,也凝聚信眾。

 

 

但是你可知道,西方宗教也有聖像出巡的習俗?每年二月,澳門的「苦難耶穌聖像巡遊」是澳門天主教區的年度盛典,為時二日,具有特色的嚴謹儀式,代代相傳,綿延百餘年,已經成為澳門教會的特殊標誌,也是澳門人的集體記憶。

 

大耶穌自己選擇聖奧斯定堂定居

 

巡遊的主角是一座木製的耶穌雕像,扛著十字架,頭戴荊棘,右膝跪地,面容苦痛,臉上帶著傷痕,高約兩公尺,比一般的聖像都大,因而當地人都暱稱它為「大耶穌」,正式名稱為「苦難善耶穌」,因其正是耶穌最後前往受難時的形象。

 

澳門的天主教區自十六世紀便已設立,放置大耶穌像的聖奧斯定堂也自一八七四年起便屹立在崗頂前地。根據文獻紀錄,聖像遊行的傳統最少已有一百六十年以上的歷史。然而,這座龐大又栩栩如生的大耶穌像,究竟從何而來?竟然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廣傳於教友與民間的傳說,則成了最具公信力的版本──一個寒冷的晚上,澳門主教座堂裡的守門人聽到敲門聲,問來者何人?他只回答「是我」。接連三次,守門人不想離開溫暖的被窩,堅決拒絕開門,叫他明天再來。之後,這位神秘人改往隔鄰的聖奧斯定堂繼續敲門,聖堂的守門人想到也許來人有特別的需要,便放人進來。神秘人跪在祭臺前徹夜祈禱,第二天神父來到教堂後,卻看到跪在地上的是一尊巨大的耶穌雕像。大家認為這驚人的神蹟應該放在主教座堂讓眾人瞻仰,於是將聖像移了過去,但過了一夜,耶穌聖像卻自動回到了聖奧斯定堂,如此一次兩次三次,教會於是決定將聖像永久安放在聖奧斯定堂。

 

每年的聖像巡遊傳統,便是基於這個故事,讓苦難耶穌像一年一度前往主教座堂,停留一夜之後,次日再返回聖奧斯定堂。玄奇的傳說更加深了大耶穌像與巡遊活動的吸引力。當地人暱稱為「出大耶穌」。

 

少女扮演的聖婦維羅尼加,身穿白衣,以拉丁文高唱哀歌。

 

相鄰兩座教堂,承繼百年傳統

 

苦難善耶穌巡遊的傳統源於葡萄牙,於每年四旬期(耶穌復活前四十日)前後舉辦,大約在每年的二月中下旬至三月初,紀念耶穌的受難與復活。巡遊之前,教會舉行為期九日的敬禮,以一連串的彌撒協助教友守齋簡行、閱讀聖經、克己補贖,以迎接神聖的四旬期。目前世上許多地區仍遵循這個傳統,包括葡萄牙、澳門、菲律賓、墨西哥、厄瓜多等地。

 

巡遊的出發與目的地都在名列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分別是位於大堂前地的主教座堂,與位於崗頂前地的聖奧斯定堂,兩者分居澳門最熱鬧的主街殷皇子大馬路兩側的高地,直線距離僅五百公尺,步行不過十分鐘,但巡遊的儀式卻需步行二三個小時,繞一大段遠路,為的是帶大耶穌走訪教區裡其他幾座教堂,這與民間信仰的遶境幾無二致。

 

出大耶穌一般在週六日舉辦,傳統路線是這樣﹕

 

第一天,聖像要從自己家聖奧斯定堂遷居到主教座堂,象徵的是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捕後押解受審的歷程。下午舉行彌撒之後,巡遊從晚間七點開始。鐘響之間,六位教士身穿象徵悲傷的紫袍,抬著大耶穌走出聖堂,由一座紫色華蓋遮蔽著,以緩慢和沉重的步伐出發,由澳門治安警察局樂隊領頭沿途演奏哀歌,自崗頂沿東方斜巷走到議事亭前地,上羅結地巷再到大堂前地。全程不發一語,沉默寂靜。

 

此時澳門教區主教及俗稱紅衣會神父已在主教座堂迎接大耶穌,並把聖像安奉在教堂裡,這一晚,許多教友會專程前來撫摸大耶穌、敬禮和祈禱。

 

教堂內舉行彌撒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