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后土在下:風生水起運方開

【作者】 甘炤文(Tiger)
文_ 甘炤文 / 旅讀中國 圖 _ 李少白 / CTPphoto
2020.10.12

當代人重視居家環境,除卻價格,買房時尚須斟酌地段、交通、生活機能等條件;至若有老有小的青壯齡人士,則不免進一步將學區、醫院乃至於樓層高度一併納入購屋考量範疇。

 

 

無獨有偶,若回到古代中國,這種重視物我關係、強調外在環境與本體自我間重層的互動及感應,即為風水學得以發展的肇基。如同俗諺所稱:「一命、二運、三風水。」命和運皆與個人水乳交融,帶有幾分「天注定」的況味,而「風水」作為一門後天營築布設的工夫,竟得以躋身影響生命造化的前三因素,顯見其與人事活動之間千絲萬縷的對話關係。

 

事實上,早在先秦典籍《詩經》、《尚書》裡頭,便可發現前人已有依據地貌屬性,將河湖山岳加以分門別類指稱的傾向;而由湖北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日書》二種更可知,至少在戰國晚期,文獻資料中已經出現有關擇居的紀錄。

 

自有漢一朝代以來,風水文化日趨盛行,但多以相類的「形法」、「相宅」等詞彙指稱之──「風水」二字真正浮出檯面,成為這一類術數的代稱,則要留待托名晉代玄學家郭璞所著之《葬書》,裡頭開宗明義寫道:「葬者,乘生氣也......《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文中除卻敘明(生)氣與風、水的對應關係,更近一步申言運用的要旨:「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隋代以降,風水之說日益流布,凡舉官方府院、宗教廟宇乃至於私人宅第的造建,每每須先仔細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即「堪輿」本義)一番;市場需求的增加由是帶動民間方術的勃發,林林總總的相地知識也逐漸為有心人收攏成體系,各成一家之言。

 

譬如江西發展出「形勢派」,強調因地制宜與實際觀測的法門,過程中不僅凸出外顯的地勢地貌,並發展出龍、穴、砂、水、向等要訣來論斷風水吉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楊筠松(楊救貧);至於另一大宗「理氣派」,則以福建為主要活動本營,此派術士在堪輿之際,尤側重天地玄黃間「氣」的流衍生成,除卻緊密結合易學及八卦體系,更進一步納入四季時序、星象、陰陽五行等元素,內容顯得較為玄奧雜博,箇中大家包括在東南沿海一帶享有盛名的賴文俊(賴布衣)。

 

萬安羅盤。© 陳一年/CTPphoto

 

生逢其位,死得其所

 

十九世紀,當來自荷蘭的漢學家高延(Jan Jakob Maria de Groot)前往廈門進行田調之際,他觀察到當地人堅實的風水信仰:「......風水是種類科學體系,教導一般人如何建墓、蓋廟和造房子,以便亡靈、神祇以及生者能獨享其安置處,或是盡可能讓那些人受大自然有利的影響。」

 

將建墓、蓋廟和造房子並舉,事實上,在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導引之下,不僅陽宅風水值得鑽研考究,先祖百年以後的葬墓選址,同樣適用於這套體系。正如《黃帝宅經》所言:「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門族衰微。墳墓川岡,並同茲說。」換句話說,先祖歸天後的長眠之地(陰宅),猶仍與家族親屬的福禍運程產生連動影響,若能將之葬於吉穴妙位,則將帶給子子孫孫享不盡的蔭澤;倘使入土環境欠佳,同樣也將禍延後世,輕則諸事欠安,重則家破人亡,尤不宜等閒視之。

 

據學者劉祥光的研究,正是這份經久未衰的「利後」(澤蔭子孫)思維,持續推動風水文化的日新又新;尤其是擇地卜葬一脈理論,通貫其間的大原則雖同,細部尚須配合主事者自身的條件進行調校,故有「我葬出公侯,人葬出盜匪」之語,而箇中的妙學巧思,則有待堪輿師進行專業析論了。

 

由於風水影響層面甚為深遠,從陽宅動土到陰宅造葬,小及家運,大至國祚,是以翻覽史料典籍,不難發現達官顯要身邊時常聚集一批深諳相宅相墓之理的奇人異士;他們各為其主謀事,有時還為爭奪同一塊福地吉位而起紛爭;尤有甚者,部分當朝者甚至不憚其煩地遣派高人轉往各寶地、設法破壞其風水格局,此等激烈舉措,無非是擔憂圖謀不軌之士藉機尋龍點穴,萌生「奪天下」之志。

 

 

✦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10 月【求神問卜三千年】

✦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