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千迴百轉長城遙:一路多「關照」

【作者】 甘炤文(Tiger)
文_甘炤文/旅讀中國 圖_陳育陞/旅讀中國、CTPphoto、視覺中國
2020.06.25

長期以來,河西走廊對接了農耕與遊牧兩大文明,並且在邊塞長城體系的遮護下,促進了民族、商貿與文化的多邊接觸;而此間散落大漠戈壁間、迄今猶仍遺存的各類軍事地景,則如同自然風光一樣紛呈多變,亦值得遊客細細賞覽。

 

漢時久居異地的班超,年老時曾上疏請求還鄉,言及:「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顯見彼時往來中土和西域,交通不僅堪稱煩難,沿途迭出不窮的風險,甚至有奪人性命之虞。要想平安通行,除了仰仗天官賜福,恐怕也只能憑藉官府度牒,請求戍衛的人士多多「關照」了!

 

©陳育陞/旅讀中國

 

鎖陽城

 

「軍城」鎖陽城建於漢而興於唐,並因當地盛產的鎖陽草(一種具益精潤腎功效的植物)而得名。鎖陽城既是王昌齡詩句「孤城遙望玉門關」當中的孤城,也是絲路上的軍防要地;主城可分作東、西兩部分,東城為將領及其眷屬活動的空間,西城則屯駐一般士卒。此外,鎖陽城周邊更規劃有供作養馬、練兵的場地,以及包含塔爾寺、古墓群在內的宗教處所,體現了大漠古城擁兵自持的獨霸氣魄。

 

玉門關

 

玉門關在地理位置上和陽關相對,唯一北一南均為出入西域的重要門戶──承平時期,玉門關是商貿往來必經的哨點之一,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又將搖身化為堅固的堡砦軍壘,充分發揮警備與後援的功能。玉門關以其特殊的西陲位置,成為騷人墨客筆下常見的邊塞意象,如今則以「小方盤城遺址」的面目展現於遊客眼前;儘管春風不度,可是城關高大的牆堵矗立於歷歷大荒間,同樣令來人心生浮雲遊子意。

 

©陳育陞/旅讀中國

 

討賴河墩

 

素有「萬里長城第一墩」、「頭墩」之稱的討賴河墩,分屬嘉峪關防禦體系的一環。該墩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由黃土和沙礫等素材共同夯築而成──彼時,肅州兵備道李涵審度當地環境,擇定於討賴河北岸施作,一來倚托危崖天險、不易遭致攻陷,二來則居高臨下,適足以掌握敵方動向。如今,祁連山上消融的冰川雪水依舊匯聚成流,持續深切谷地,更加烘托出討賴河墩本身古樸而威武的氣勢。

 

克孜爾尕哈烽燧

 

漢代時玉門關以西的地帶不易修造傳統型態的長城,但中央為求鞏固邊防,因而代以亭障、驛站和烽燧,延續其戍衛天朝的使命──位於新疆鹽水溝溝口、始建於漢宣帝時期的克孜爾尕哈烽燧即為一例。它採夯土技法築構、中間並穿插木料增添穩定度,儘管形式上尚未能與關內多數的長城段等量齊觀,可是由精神層次觀照,這一座座的烽燧就彷彿長城禦敵工事延伸至關外的虛線,同樣發揮保障商道交通、傳遞軍事情報的作用。

 

©陳育陞/旅讀中國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6 月 【指點江山 橫越萬里長城】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

 

↶↶↶ 加入旅讀 Telegram,最新動態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