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親水系:黃花城水長城

【作者】 甘炤文(Tiger)
文_甘炤文/旅讀中國 圖_陳育陞/旅讀中國、CTPphoto、視覺中國
2020.06.09

提到「長城」,許多人的第一印象總不免浮現出邊塞黃沙漫天、風捲殘雪的剛莽景致,然而又有誰料想得到在舊時帝都的京郊地域,居然斂藏著一處明麗深秀的「水長城」,並且每逢春回大地時節,遍野還密生著錦簇花團與之相伴?

 

 

據史料所載,這座位於北京懷柔區、通體盤桓如帶的黃花城水長城,始建於明代永樂二年(西元一四0四年),時序約略早於明成祖朱棣下詔營建北京宮城之際(永樂四年)。按常理言,長城本應以軍事防衛為首要任務,為何獨獨黃花城水長城以「水下造景」作為看點呢?推究其緣由,係因上個世紀七0年代中,為滿足首善之區日益擴大的民生用水需求,於是主事者著意於京郊的九渡河鎮一帶建造大壩截流蓄水(大壩所在之處,即為舊時的西水峪關),從而造成水面升騰、形成湖潭,連帶淹覆了低壑地帶的長城建築,最終使得既有的山、水、城、牆彼此交融於有無間,造就了這一段沒入水下的歷史。

 

塞上景,江南風

 

不同於其他地方動輒煥發刀兵氣象的長城段,剛柔並濟的黃花城水長城在丘巒間錯綜迂迴,復與水光灩瀲的灝明湖(即西水峪水庫)疊映成韻,雄壯之中因而別具幾分秀麗的特質。

 

和八達嶺、慕田峪長城等經年遊人如織的景點相比,黃花城水長城的來客數量相對稀少。登臨其間,儘管沿路水、陸交錯的風景動線每令來客心曠神怡,可是上下延緜的梯坎卻也同樣懾人;若想要成功達陣、走完全程,所須耗費的體力絕不亞於攀越其他野長城!

 

得依山傍水的地利之便,景區內亦開發出野性十足的戶外休閒體驗以及相關水上活動行程,前者包括大壩速降、紮筏泅渡、空中單槓等項目,挑戰運動健兒的氣魄膽識;而若欲轉由水路往返,遊客除卻可以搭乘慢船,仔細賞覽夾岸豐茂的林相以及詰屈起伏的長城姿態,亦得選擇坐上快艇破浪馳行,長驅直入風光明媚的水岸深處。

 

無論如何,來到黃花城水長城,必不容錯過城體沒水而入、破水而出的神奇景象:眼見石條結構的牆身兀自迤邐伸延、倏然間卻遁隱於湖面之下……那宛如啞謎一般難解的畫面不唯帶有超現實主義的想像,更是值得攝影誌念的「到此一遊」背景!

 

樹猶如此:明代板栗園

 

儒家經典《論語》中嘗謂:「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作為社稷壇上牌位所使用的原料木材,打自周代以來,栗樹便被賦予山河家國的象徵意涵。

 

而位於黃花城水長城景區內、占地面積上百畝的板栗園,本為明代時銜命駐紮於此的官兵所親手栽植──當時防守的軍員,多在長城外頭廣種榆柳等雜木,從而延緩敵方策馬襲擊的進程;對內則培育具有經濟價值的果樹,果實以為士卒所用。如今板栗園內仍存樹齡達幾百年以上的古木四十餘棵,盤根錯節的枝幹不僅迴添綠意,每逢採收季令,其所開結的香甜「栗子」復與「利子」諧音,寄寓著薪火代傳、永保安康的想望。而這樣的想望延續至今,依舊化作長城邊上的濃蔭,引逗來人興發思古幽情。

 

©陳育陞/旅讀中國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6 月 【指點江山 橫越萬里長城】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

 

↶↶↶ 加入旅讀 Telegram,最新動態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