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我到北京放寒假】速度、堅韌:我的北京關鍵字

【作者】
文_陳慧慈(成功大學電機系二年級) 圖_王吟蘭
2019.02.27

速度、堅韌。這是我從這次的旅程歸結出來覺得最能代表北京的兩個詞。

 

速度。

 

這座城市裡人們的步伐快速,但整座城市更像一個大輪轉盤,每天有著穩定而飛快的速度運轉著。這種速度感從政府開始貫徹整個北京上下不同階層的人民。政府不斷的進行建設及開發,使得城市的發展如同一環、二環、三環,直至現在的五環、六環不斷的擴展出去;北京城就像個黑洞,不斷吞噬、不斷擴張。

而這裡的企業變遷亦是如此,新創公司猶如雨後春筍,不停地設立卻也不斷地淘汰。就以共享單車而言,這已不僅僅只是摩拜和ofo的行業競爭,更是ofo、摩拜對於這快速交替時代的競爭;如同自行車競賽,誰的輪子能以飛快的速度運轉,卻不會因此摔車,誰才有機會在競賽中取得優勢。而這取決的往往不是輪子的轉速,是每個上下彎道,誰的環境調適力最好。

既然政府和企業都在以高速轉動,人民生活其中勢必得適應這種速度。都市的人民各個無論是在企業任職、自行創業,又或者是開出租車、送外賣,都得有些能耐,才能在這變化萬千的北京城生存下去。

 

 

堅韌。石礫裡的種子

 

前面提的是北京這幾年高速變遷的速度。接下來要提的是我在旅程中觀察到整個社會在變化快速的時代中如何迅速調整自己,使其在變遷中能存活下來。首先,去過706青年空間,讓我感受到北京青年在處處受限的環境下,如何努力的為自己爭取一塊能自由討論、進行活動的空間。儘管偶爾會有警察來查,甚至是在明面上被禁止,但仍被人們努力的保留下來。

再者,以企業的角度來看,我們參觀了字節跳動、有好東西,或者是從幾位創業者身上,我發現他們都在以最高的視野、各自前瞻企業精神或是創業價值去發展。這些企業、創業者帶給我的感覺是生機蓬勃的職場氛圍。

最後想舉的也是我自己最興趣的領域–中國的非營利組織。透過這次的旅行,我們接觸到了幾位從事NGO、社會企業性質的工作者。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團體是位於北京郊區從事社區工作的農民之子。從我們的農村參訪可以發現生活在這北京郊外曾經的農民們,他們在北京城不停的都市化下進退兩難。從前的生活方式已被徹底改變,土地不停地被徵收,沒有人知道下個三五年會是怎樣,農民之子便是要服務這群人,他們嘗試在不同面相建立社區認同。它讓我感受到的是一股強大而堅韌的力量。在不利的社會環境下,依然有人願意獻身於關照底層百姓,讓人特別敬佩。

在旅程中,我不斷的去比較北京和台灣的差異,發現了方便的行動支付、滴滴、隨叫隨到的外賣等很多新奇的東西;當然也有體驗了專屬北方城市的寒冷、感受到政府推行政令的鐵血手腕、種種的一些限制。然而,當我回到台灣再度去思考旅程中所看到的一些人事物,我卻覺得雖然可能因地域環境所形成一些文化差異,但就以人性來說卻是相同的。人們受到限制,但想發聲的願望卻相同;人們也都還是得為了生活去拚搏。

 

↶↶↶加入旅讀LINE@好友,好康優惠訊息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