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止於至膳】請飯與施食:勸君更呷一口菜

【作者】 朱振藩
文_朱振藩 圖_CTPphoto
2018.01.05

請客吃飯本是美事一樁,但在袁枚看來,主人家殷勤夾菜、頻仍勸食,恐怕遭致另類糾紛──這該作何解呢?

 

 

散文大家錢鍾書,曾撰〈吃飯〉一文,開頭即指出:「吃飯有時很像結婚,名義上最重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正如討闊老的小姐,宗旨倒並不在女人。這種主權的旁移,包含著一個轉了彎的、不甚樸素的人生觀。辨味而不是充飢,變成了我們吃飯的目的。舌頭代替了腸胃,作為最後或最高的裁判。不過,我們仍能把享受掩飾為需要,不說吃菜,只說吃飯,……請客上館子去吃菜,還頂著吃飯的名義,這正是舌頭對肚子的藉口,彷彿說:『你別抱怨,這有你的分!你享著名,我替你出力去幹,還虧了你什麼?』其實呢,天知道──更有餓癟的肚子知道,若專為充腸填腹起見,樹皮草根跟雞鴨魚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區區消化排泄的生理過程裡,還需要那麼多的政治作用。」這段話有意思,挑明了吃飯的絃外之音,不只是填飽肚子,藉由吃菜來品味的,一直不乏其人,恐怕倒果為因。

 

 

 

夾菜政治學

 

關於勸菜習俗,在華人世界中,可謂處處皆有,但在江浙一帶,自古即有此俗,而且風行草偃,袁枚置身於此,必定有著切身之痛,才會發出「客非無手無目之人,又非兒童新婦,怕羞思餓。何必以村嫗小家子之見解待之」的不平之鳴,並列入於〈戒單〉之內。

 

王文另寫著:「中國人之所以和氣一團,也許是津液交流的關係。……譬如新上來的一碗湯,主人喜歡用自己的調羹去把裡面的東西先攪一攪勻;新上來的一盤菜,主人也喜歡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如此的情況,我未曾一見,倒是讓我想起了赫赫有名的「太平湯」。

 

另類「鴻門宴」!

 

話說清高宗乾隆年間,大才子紀昀擔任福建學政,有回蒞臨主考,福州當地仕紳,照例舉辦公宴,為他接風洗塵,並推舉人趙進主持。紀昀既是主考官,自然坐在首席上,其餘則挨次入座。

 

照當時的規矩,每道菜上桌後,主持的東道主,必舉筷向坐首席的貴賓說聲「請!」待他夾菜進食後,其他人方可舉箸。在連吃了六道後,當「冰糖蓮子」上席前,循例必先端上一碗清水,供賓客清洗湯匙。趙進未及細想,依舊舉起湯匙,說了聲「請!」紀昀於是舉匙,將水送口一嘗,不禁皺著眉道:「這是什麼湯啊?怎麼沒有味兒?」陪客見狀,面面相覷。

 

趙進雖然驚慌,卻能急中生智,連忙說:「這叫『太平湯』,現在天下太平,大人一清如水,不敢摻雜他物。」說罷,自己舀滿一匙,咕嚕嚕喝下去,陪客們心領神會,紛紛依樣畫葫蘆,才把此尷尬場面,掩飾得天衣無縫。饒是趙進很機伶,仍嚇出一身冷汗。一回到家裡後,馬上吩咐家人,剝三個紅鴨蛋來,準備吃了壓壓驚。

 

鴨蛋端上來後,趙進驚魂未定,手仍然在顫抖,始終無法用筷子夾起蛋來,廚子聽說老爺如此,趕忙將蛋回鍋一炸,等到表皮起皺之後,再送到趙進跟前來。趙進這次輕鬆夾起,不由來喜上眉梢,連稱「這下子天下太平了」。從此之後,人們就把滾過的開水和炸過的鴨蛋,美其名為「太平湯」與「太平蛋」了。

 

由上觀之,主人攪勻羹湯,或許淵源於此。

 

↶↶↶加入旅讀LINE@好友,好康優惠訊息一把抓!